倪维斗(1932.10.6 -) 动力机械工程专家。出生于上海,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1950年入清华大学,1957年在苏联莫斯科包曼高工获工程师学位,1962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高工学院获涡轮机械专业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0年被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1年被选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62年至今就职于清华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家煤燃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攀登B”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能源战略与技术工作组中方组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博士研究生(已毕业)40余人,硕士研究生(已毕业)30余人,博士后8名。所培养的学生中已有3人成为工程院院士。
倪维斗院士长期从事热力涡轮机系统和热动力系统动态学方面的研究。曾获国家教委、电力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6部。
近十年来,倪维斗院士致力于研究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节能问题,承担若干个国家级能源战略研究课题。他提出了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战略是解决未来经济、环境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的观点,并在国内外大力倡导多联产战略的研究和实施,以及醇醚替代燃料在国内的应用研究。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进行了研究。近7-8年来参与并推动一系列国内国际合作,如参与并推动以清华大学为主的发改委的“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英国石油公司(BP)合作成立“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与日本三菱重工(MHI)合作成立“清华大学-三菱重工业研究开发中心”开展以燃气轮机关键技术和先进发电技术为核心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多次主持或主要参与了中国工程院能源发展领域的重大战略咨询研究项目,如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能源金三角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对我国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翟光明(1926.10.1-)石油地质勘探专家。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原籍安徽省泾县。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首批参加新中国在大西北开展石油地质调查工作人员之一,是玉门油田最早设计和执行注水方案者。曾在石油部党组领导下制定了中国八大沉积盆地油气勘探规划和部署,是大庆、胜利、四川、大港、辽河、河南和陕甘宁等油田会战的组织者和发现者之一,还参加了华北、江汉等石油会战。80年代以来,他曾组织一大批专家先后实施了两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研究,提出并实施全国油气科学探索井工程,取得吐哈、靖边、酒东、高尚堡等地区一些重大发现。他在区域构造和板块演化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和阐述我国前陆盆地和古隆起两大领域的广阔油气勘探前景和战略方向,后经勘探实践所证实。他所编撰的《中国石油地质志》共16卷20册,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近年来,翟光明院士带领有关院士、专家,围绕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问题,开展了《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新区新领域勘探突破方向研究》、《油价大幅波动情况下我国的油气勘探战略研究》、《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等一系列咨询研究,项目成果和建议引起国务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邱中建(1933.05.05—)男,油气勘探专家。原籍四川广安市,出生于江苏南京。195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国西北、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四川气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塔里木油田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集团公司工作,历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塔里木油田指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咨询中心主任等,50年时间致力于中国油气勘探的一线工作,在大庆油田的发现、渤海湾油田的上产、海洋石油勘探工作的起步和西气东输工程的启动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主编出版了《中国油气勘探》一书,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2003年以来,邱中建院士先后主持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之《国内油气资源开发战略研究》及后续研究工作,《中国石油天然气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我国页岩气和致密气资源潜力和开发利用战略研究》,《中国石油勘探与开发战略研究》,《天然气在自然界中的真实潜力和先锋地位》等一系列咨询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油气行业的广泛应用。
张光斗(1912.05.01-)男,水利水电专家。江苏省常熟市人。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1937年分别获美国加州大学、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清华大学教授。我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的创建人之一。曾任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主任、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水电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曾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哈兹国际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水利事业功勋奖、光华科技成就奖等多项国际国内荣誉奖项。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81年被墨西哥国家工程院聘为国外院士。
自50年代以来,张光斗院士负责设计人民胜利渠进水闸、密云水库、渔子溪等水利水电工程;为官厅、三门峡、荆江分洪闸、新安江、丹江口、水布垭、葛洲坝、二滩、小浪底、三峡、龙滩、小湾等多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技术咨询,在工程枢纽布置、结构设计等方面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杜祥琬(1938.4.29- )男,应用物理与强激光技术专家。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原籍开封。1964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中国科协荣委。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作为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主持研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目标、重点与技术途径等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在有关物理规律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获重要成果;提出并成功主持了综合实验研究,解决了多项单元技术衔接与总体集成的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氧碘化学激光等新型强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001年后任863计划先进防御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部委级一、二等奖十多项。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作为中国代表团高级顾问参加了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及坎昆大会、德班大会等。在会上的中国中心,从能源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为降低碳排放强度需要做出的艰苦努力,同时宣讲了中国在主动承诺并实现目标方面的决心。
他主持研究了“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等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现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参加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排承诺的科学论证,主持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等重大咨询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