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盖钧镒、程顺和等谈小麦品种“矮抗58”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3-27

【 字号   】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3-03-26

 

茹振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全国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考察“矮抗58”。

 

在2011年“矮抗58”高产观摩会上,程顺和院士(左七)、盖钧镒院士(左八)、刘兴土院士(左九)对百农“矮抗58”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曾撰文质疑“谁来养活中国”。10多年来,中国用粮食产量“九连增”的奇迹回答了这个问题。

 

    “中原熟、天下足”。

 

    创造中国粮食丰产奇迹,河南省举足轻重。

 

    2012年,作为全国小麦主产区的河南省,夏粮总产量637.2亿斤,比上年增产10.9亿斤,在稳居全国第一的同时,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的“十连增”。

 

    河南,在中原经济区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进军征途中,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以上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每年还输出原粮及制成品400亿斤。

 

    何以让“天下粮仓”的传奇日益精彩?

 

    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其中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更是功不可没。种子被誉为“粮食之母”,截至目前,河南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小麦品种经过10次换代,平均亩产已由1949年的83斤,增加到目前的800斤左右,是原来的近10倍。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0%。

 

    在众多的小麦良种中,一个品种尤为出众,它就是全国小麦主导品种、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品种——“矮抗58”。

 

    据统计,“矮抗58”2012年种植面积4301万亩,约占黄淮南片麦区的1/3,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1/8,累计种植面积达1.86亿亩。一位记者曾按照小麦生产情况进行了估算,结果令他惊讶,中国人吃的每4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河南;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小麦品种“矮抗58”。

 

    2010年夏,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许昌县陈曹乡后孙汪村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登上收割机与机手一道抢收小麦,实地收获的就是“矮抗58”。同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来河南视察小麦生产情况,在新乡、荥阳,看到的也是“矮抗58”。

 

    先后两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卢展工,河南省省长郭庚茂,省委秘书长曹维新,省人大副主任王菊梅,副省长刘满仓等省领导,都曾多次考察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工作,总能看到“矮抗58”的茁壮成长,喜获丰收。

 

    “矮抗58”以其优异的表现成为了引领黄淮粮食丰产奇迹的主力军,为稳定中国粮食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突显了一粒种子的独特“魅力”。

 

    “矮抗58”:书写小麦史上的传奇

 

    “矮抗58”由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主任茹振钢教授选育成功,从2005年脱颖而出到迅速推广应用,短短3年便一跃成为黄淮麦区的特大小麦品种。2009年—2012年连续4年被农业部推介为黄淮麦区主导品种。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推广区域各省种子管理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8月,“矮抗58”全国累计收获面积1.43亿亩,增产小麦66.86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130多亿元。“矮抗58”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在4000万亩以上的特大品种,为促进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对“矮抗58”给予高度评价,“‘矮抗58’是丰产性、广适性、抗病性都集聚一身的好品种,从‘矮抗58’表现出的优良性状看,这个品种是近年来我国小麦品种改良上的一个重要进展。”

 

    “矮抗58”的综合性状优良,遗传基础丰富,已被66个单位作为亲本重点利用,育成国审品种2个,省审品种1个,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区试、生产试验的新品系89个,促进了我国小麦遗传改良工作。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