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周立伟:争鸣是科学突破必经之路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2-11-21

【 字号   】

    来源:科学网(新闻中心) 记者:张晶晶 时间:2012-11-19

 

 

    “中国学者由于历史的传统,向来尊重长者、尊重权威,一般不敢或不想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不用说革命性的见解了。”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电子光学与夜视技术专家周立伟院士直言。

 

    周立伟指出,许多学者不敢提出自己大胆的设想,因为设想大胆就会犯上,就会与旧的思想和公认的观点相抵触,引起不满和纠纷,甚至破坏当前的秩序。

 

    周立伟回忆说:“三十几年前,学术问题往往变为政治问题,这也是科学家不敢大胆设想的原因之一。”

 

    创造性活动在任何科学文化领域都是人类进步的保障。在科学文化活动中,特别是在高校和研究院所,没有流行强烈的怀疑风气和质疑气氛,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成就的。

 

    谈到科学史上的“造物主”,周立伟也有自己的见解:“作为一个唯物论者,与其相信上帝派了他的儿子基督来到人间拯救世界,不如相信上帝先后派了两位使者,使人们认识世界,从迷雾中走出。第一位使者是牛顿,第二位使者就是爱因斯坦。”

 

    作为爱因斯坦的忠实“粉丝”,周立伟从青年时代就喜爱读爱因斯坦的书,做相对论笔记,写自己的学习心得。

 

    “我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爱因斯坦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我们也是人,为什么他能这么伟大,他有何非凡之处,我们可以向他学习些什么呢?”周立伟这样解释他喜爱研究爱因斯坦的原因。

 

    20世纪,物理学经历了两次重大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这两次重大革命都和爱因斯坦有关。若谈到爱因斯坦在整个科学史上的地位,我认为只有他兼有从宏观宇宙到微观世界两方面的杰出贡献。终其一生所成,足以获得五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周立伟强调说。

 

    好奇、自由和戒急是著名的爱因斯坦“三定律”,自由之心成就了爱因斯坦批判、怀疑的精神气质。

 

    “好奇心是求知的原动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周立伟指出。

 

    他认为,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方向看旧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从这个角度看,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位思想家,既改造了科学中的思维,又改造了哲学。”周立伟补充道。

 

    他指出,学术界若不愿提倡和支持各种不同的学派和体系,对不同意见持抵制或否定的态度,而不是容忍的态度,大家都会走相同的、重复的道路。舍弃竞争和交锋,科学是不会有重大突破的。

 

    “与此同时,社会也要容忍不同意见的表达,宽容强烈的个性甚至是恃才傲物和叛逆的性格,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科学文化才能真正兴旺发达。”周立伟强调。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