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记者在东北亚高端人才峰会上采访了他。不等记者提问,他开腔就说:“吉林省非常重视人才工作,开展活动,搭建平台,吸引海内外人才,这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说到农业,袁老滔滔不绝,兴致盎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中国人要养活自己,必须靠先进的科技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虽然我国农业年年丰收,能自给自足,但要遇到灾年就麻烦了。目前,我国水稻单产排世界第6位还没进前3位。要提高粮食单产,需要三个条件,即良种、良法、良田。良种是培育出来的,没有科技人才就培育不出来;良法就是种地的方法,也就是说要不断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良田要靠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来完成,现在发展的是现代农业,不是过去的传统农业了,需要科技来保障,没有科技不行。
他回忆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往事。那时,他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一天,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此事深深刺激了他,于是他做了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他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从此,这粒梦想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从这个梦出发,他淡泊名利、孜孜以求,在中国农业史上演绎了一个传奇。他研究的杂交水稻不仅在我国大面积推广,还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产量大幅度提高,被人们称为“当代神农氏”、“杂交水稻之父”,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一位国家元首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曾有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知道中国,但你不可以不知道袁隆平”。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长马丁先生说:“没有中国的袁隆平,地球的格局早已被战争改变,是他的贡献,让人类避免了为争夺土地和粮食而进行的至少20次以上大的局部战争。”
对粮食安全问题,袁老深有感触。他说,要解决粮食问题,首先要有好的政策。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每年都出台一号文件,这些年国家出台了许多强农、惠农政策,希望继续出台好的政策;其次要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科技的进步才能带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促进科技进步发展靠的是人才;再就是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粮贱伤农,南方一些地方出现抛荒现象,粮价低了不行,调动不了农民的积极性,粮价高了也不行,粮价一高,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这就需要有好的政策来鼓励农民种粮。
坐在82岁高龄的袁老身边,谈农民、农业、农村话题,深切感受到的是,一位耄耋老人对“三农”问题的极度关注、对农民的深情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