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借用”剃刀或不洁文身易染丙肝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12-15

【 字号   】

2009-12-15 00:08:00 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广州)


“借用”剃刀或不洁文身易染丙肝(图)

专访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

  新快报记者 梁瑜

  据报道,近日安徽霍山县医院30多名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中28人被确认感染丙肝病毒。日前,在“全国丙型肝炎防治媒体沟通会”上专家指出“血液透析病人等是丙肝高危人群,应早测早防治。”丙肝流行调查发现,我国大约有3800万丙肝患者,但对丙肝知晓率低、漏报率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指出,公众对丙肝的知晓率只有38%,远远低于甲肝(91%)和乙肝(95%);真正了解丙肝的比例仅为1%。根据调查显示,41%的一线城市受访居民不知道丙肝,74%的人不知道丙肝是可以治愈的。专家提醒——

  多数人不“熟悉”丙肝

  丙肝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1.7亿~2亿的慢性丙肝感染者,每年有300万~400万例新增丙肝肝炎患者,实际的发病数可能更高。“我们的一些非专科医生对于丙肝的认知程度同样不容乐观,因此导致丙肝漏报率比较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指出,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丙肝是中国漏报率最高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高达52%,因此丙型肝炎的实际发病人数可能还要高。

  丙肝“见血”易传播

  “有个病人找我看病,我问他是否在这两年拔过牙,他说的确拔过牙,而且是在县城赶集的时候拔的,不彻底的消毒很可能就是导致他感染丙肝的原因。”

  魏来向记者介绍说,丙肝是一种可经血液、性接触和母婴等途径传播的肝脏病毒传染性疾病,是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移植的主要原因。“‘见血’(血暴露)易传播和感染丙肝,高危人群就是易‘见血’人群。”魏来指出,很多丙肝病人是共用注射器感染丙肝的。庄辉指出,反复使用注射器等不安全注射是我国现阶段丙肝传播的重要因素,约占40%,另有5%~40%的丙肝病人感染途径是血液透析,另外,拔牙、做内镜检查、文身、有创美容也可成为感染途径。他表示,在我国,因母婴传播(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妇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感染的丙肝病人只占5%~10%,性接触(与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感染的丙肝比例也不高。

  高危人群主动检测防丙肝

  庄辉表示,50%到85%的丙肝会转为慢性,大多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体内丙肝病毒不断复制,那该怎么办?

  乙肝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没有丙肝疫苗,如何预防丙肝?专家指出,一般人应尽量避免“见血”行为,丙肝高危人群则需要早检测。据调查,只有5%的人做过丙肝检测,在被访者中,高达83%的人是丙肝的高危人群。“丙肝的检测并不困难,通过查血进行丙肝病毒抗体和核糖核酸检测,就可以判断是否感染丙肝病毒。”魏来称,有高危人群应尽早主动检测,对早诊断有好处,而丙肝经规范治疗是很有希望治愈的。按目前国际上丙肝治疗的金标准: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使用足够剂量治疗一年以上,丙肝的治愈率能达到七至八成。

  防丙肝:不“借用”剃刀、牙刷

  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

  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工具。

  不与他人共用剃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

  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

  感染丙肝病毒的妇女在治愈前,应避免怀孕。

  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抵抗力弱,一般化学消毒剂(如漂白粉)和煮沸都能杀灭丙肝病毒。       (本文来源:新快报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