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工程院要闻
秦巴山脉绿色发展宣言

来源:一局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6-09-23

[ 字号  ]

(简称“秦巴宣言”)

 

    2016年9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工程院和陕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甘肃五省一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第231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秦巴论坛”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来自相关部委、省市的领导和中国、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300余位院士和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为推动秦巴地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与会代表就其发展理念、扶贫攻坚、区域协调、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形成如下共识。

 

    1 基本认知

 

    秦巴山脉雄踞中国大陆地理版图中心,被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五省一市所环抱,东西延绵1600余公里,含22个设区市,119个区县,6000余万人口。古人云其位“天之中,都之南”,故曰中南山或终南山。

 

    秦巴山脉名山林立、气势雄浑、植被优良、雨量充沛,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中国的中央水库、生态绿肺和生物基因库。秦巴山脉与北美落基山脉、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一同被世界地质和生物学界称为“地球三姐妹”,孕育了众多举世闻名的历史城镇和人类聚居地。目前也是中国跨省级行政区最多、人口最多的集中连片贫困区。生态高地、资源富地、文明发祥地与发展滞后、经济洼地的反差十分强烈。

 

    秦巴山脉及周边大中城市(含西安、成都、重庆、郑州、兰州、武汉、洛阳、南阳、十堰、襄阳、汉中、宝鸡、咸阳、绵阳、达州、天水、陇南等33个城市)构成了中国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区。秦巴山脉的保护及其周边城市的崛起事关中国生态安全、全面小康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2 发展理念

 

    秦巴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生态保护为根本,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设立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消耗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有效约束开发建设行为,在保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谋求永续发展。加强生态保护、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旅游开发、科技教育、人才交流、绿色产业、城乡建设等方面的相互协同,形成独具特色的秦巴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共创美好未来。

 

    3 共同目标

 

    3.1 认识秦巴

 

    不断深化对秦巴山脉在世界自然生态与文明演进中价值的认识,牢固树立协同打造世界名山的战略思想。

 

    3.2 保护秦巴

 

    建设秦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切实保护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

 

    3.3 振兴秦巴

 

    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城乡协同发展,带动秦巴地区全面脱贫致富;建设秦巴山脉国家中央公园,充分利用其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旅游胜地;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和城乡体系,创建重点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4 协同保护

 

    4.1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污染的系统防控和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联合开展秦巴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勘察和生态价值评估,协同推进生态敏感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积极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的秦巴山脉《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协同开展矿区生态恢复和治理,妥善处理尾矿等大宗固体废物。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丹江口库区,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协同推进碳交易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4.2 保护水资源

 

    建立区域协同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机制和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形成流域联动的保护与治理奖罚机制。建立成本共担、成果共享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地域、跨流域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联合制定嘉陵江、汉江、丹江等水系全流域保护方案,系统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协同推进水资源有偿使用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4.3 保护生物资源

 

    保护秦巴山脉生物资源,构建跨区域生物基因库和保护园区。研究制定秦巴山脉生物资源保护条例及系列保护办法。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推进秦巴山脉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协同做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4.4 推进生态移民

 

    协同制定相关规划,对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地、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区域联合开展生态移民。力争用5-10年时间,通过山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优惠政策引导,向环秦巴周边城市就近转移人口1000万人以上,逐步将秦巴山区人口规模压缩到每平方公里90人的合理生态承载范围之内。

 

    5 共享发展

 

    5.1 完善基础设施

 

    构建完善的秦巴地区及其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搭建秦巴地区外通内联的快速交通干线体系(包括高速公路、高铁、通用航空)与旅游慢行系统,破解蜀道难的历史难题。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建设智慧秦巴。加强区域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研发和应用合作,推进区域信息交流平台、大数据中心建设,促进资讯和资源共享。

 

    5.2 建设中央公园

 

    协同推进秦巴山脉国家中央公园建设。以神农架、武当山、太白山、华山、伏牛山、嵩山、麦积山、剑门关、巫山小三峡等景区为统领,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创新体制,规范管理,建设秦巴山脉国家中央公园。协同完善旅游交通、旅游信息、旅游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协同构建生物与水资源、自然景观、人类起源、中华历史、宗教文化、地域民俗等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及其营地网络,打造秦巴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在现有体育运动赛事的基础上,加强统筹协调,提高赛事质量,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户外运动赛事。联合申报三国文化廊道等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

 

    5.3 强化科教支撑

 

    协同推进秦巴地区科技与教育脱贫,坚持需求导向、教育先行、创新驱动、创业致富。强化教育协同发展,联合制定周边城市定点扶持山区公共教育实施方案,鼓励城市退休优秀教师、校长和科技人才进入山区,扶持基础教育、有针对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协调解决山区人才匮乏问题。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建设一批“星创天地”、产业园区,提高秦巴地区创新创业能力,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扶持山区人民脱贫致富。

 

    5.4 发展绿色产业

 

    顺应绿色发展态势,采取各种创新举措,加强秦巴地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共同制定并推进《秦巴绿色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与环境服务业、中医药与健康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现代绿色特色农林业等。跨区域设置秦巴绿色生态产业扶植发展基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协同构建区域产业链,共建跨省市循环产业园区,引导秦巴地区相关企业向工业园区迁移;制定高门槛的产业准入标准,限制并淘汰落后产能。

 

    共同制定秦巴地区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广“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共同构建秦巴地区电子商务体系,建立统一的绿色农林产品质量标准和严格的监管体系,共同打造“秦巴旅游”和“秦巴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因地制宜引导秦巴旅游服务业和绿色特色农林业的健康发展。

 

    6 创新机制

 

    6.1 构建联席会议制度

 

    呼吁建立由中央相关部门牵头、五省一市政府行政首长参加的秦巴地区绿色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按照轮流主持的方式,研究决定区域协同重大事宜,审议重大合作项目目录,交流信息、消除矛盾、解决问题、共享成果,共同促进秦巴地区可持续发展。

 

    6.2 建立定期会商机制

 

    推进建立政府秘书长会商机制。督促落实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决议(纪要),协调推进跨域合作项目,组织编制合作发展专题计划,负责起草区域合作进展情况报告和行政首长联席会议议案的征集及汇总。

 

    6.3 打造学术交流平台

 

    “秦巴论坛”是推动秦巴地区科学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按照“联合主办、轮流承办”的方式,每两年举办一次,由中国工程院和五省一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五省一市轮流承办,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智库机构和著名企业参加,逐步提升“秦巴论坛”影响力和学术交流水平。

 

    7 结 语

 

    秦巴山脉是天地的造化,大自然的恩赐。如果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秦巴山脉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母亲河、父亲山不仅过去养育了我们,今天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赖于生态屏障的护佑。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秦巴山脉不仅是秦巴人之秦巴,更是中华民族之秦巴、世界之秦巴。为了民族和人类的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携起手来,重新认识秦巴、加倍珍惜秦巴,文明健康发展秦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共同推进秦巴地区的绿色循环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于古都长安就秦巴地区绿色发展形成共识,以《秦巴宣言》,郑重公布于世,以兹共同遵守。

 

    “秦巴论坛”主办单位及全体与会代表

    公元二〇一六年九月十三日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