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谈科技创新和科学道德建设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2-11-30

[ 字号  ]

转自:《中国科学报》        日期:2012-11-28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张继东 朱静颖

 

    “杂交水稻的成功从‘野败’开始,超级杂交稻从‘长草不长谷’的失败育种中取得突破……”

 

    “学术腐败祸国殃民,是中华崛起的大敌……”

 

    “不成熟的技术不去宣传,有了实在东西才向外推广……”

 

    这是国防科技大学湖南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现场,袁隆平、金展鹏和于起峰3位院士结合亲身经历宣扬科研诚信,呼吁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来自湖南省内11家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和导师共1600余人聆听了报告。

 

    袁隆平: 灵感是创新的火花

 

    身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话题始终离不开他钟爱的事业。他特别提到一次自己没有被失败打倒,反而激发了创新灵感的经历。

 

    有一次试验田验收,稻谷减产了百分之几,稻草却增加了近70%,袁隆平实验室招来了别人的风凉话。

 

    袁隆平左思右想,从表面上看,这个实验是失败了,但是仍有其成功之处——袁隆平发现,实验真正的焦点应当是水稻究竟有没有杂种优势,而稻草增加恰恰证明了水稻有强大的杂交优势。只是由于技术上的问题,这个优势没有体现在稻谷上。

 

    经过几番技术改进、尝试新的配种组合,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了成功,也从此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认为,真正的成功靠的是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

 

    研究杂交水稻是农业科学,就像种水稻一样,也需要汗水的浇灌。回忆起大中午带着水壶到田间观察的苦日子,袁隆平乐在其中。“科研就要脚踏实地地苦干。”这是他一贯强调的科学精神。

 

    科研当中的灵感,不仅需要知识积淀,还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次难得的机遇。袁隆平说:“及时捕捉和运用在探索中孕育和迸发的灵感,对科研有很大帮助。”超级杂交稻的理想株形,就是他在江苏看到一个长势很好的水稻品种后产生灵感并最终确定下来的。

 

    在袁隆平看来,灵感在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中同等重要。“灵感是知识、经验、思索和孜孜追求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它往往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突然产生,并擦出思想的火花。”

 

    金展鹏:学术腐败是中华崛起的大敌

 

    “如果科研人员弄虚作假,互相糊弄,卫星还能上天吗?如果弄虚作假之风盛行于各行各业之中,这个国家就会灭亡;如果弄虚作假之风毒害了青年,这个民族就没有前途。因此,学术腐败祸国殃民,是中华崛起的大敌。”也许谁也没想到,一位坐轮椅的老人家竟然会有如此大的话语力量。

 

    14年来,这位坐在轮椅上坚持教学和科研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金展鹏,全身只有脖子能动,被誉为“中国的霍金”。从事材料领域中相图研究的他,早在30年前就因“金氏相图测定法”被称作“中国金”。

 

    事实上,无论是教授每一堂课,进行每一项科研,发表每一个见解,金展鹏的一生中都充满着科学精神与学术腐败的斗争和选择。他痛恨学术腐败,并与在场师生共勉道:“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科学家,一生都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反对腐败。”

 

    “青年科学家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金展鹏表示,坚持科学精神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客观地辨别自己的分析与书本上的说法。

 

    “然而,从前人的工作中汲取智慧,更要注重学术道德的问题。”在金展鹏心中, “尊重别人的劳动,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讲学术道德就是要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而不是要变成谨小慎微的君子,看权威的脸色行事;而不是一味否定自己的观点,扼杀闪光的思想。”

 

    于起峰:执著追求原始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于起峰把原始创新看得很重。“原始创新是最高层次的创新。不需要跟着别人走,而是直接面对问题本身,用自己原创的方法解决问题。创新要勤于思考,要思想刻苦。”

 

    他主张成体系创新。对于有利于核心竞争力成体系研究的项目,不在乎经费多少、项目大小,不计较是否在合同内,他都会一心一意把学问、科研做好做精。

 

    于起峰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长期以来,他从事针对实验力学中大型结构变形测量、大尺度运动测量和干涉条纹图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创新和发展了摄像测量的理论和方法。而这一切,更加得益于他实事求是做学问、育人才的科学道德观。

 

    在于起峰心里,实事求是是最高的科学道德。

 

    对待自己,于起峰始终保持低调——在院士申报中坚持实事求是总结成果,实事求是地向专家汇报工作,靠自己的成果和业绩得到同行专家认可。

 

    对待科研,他从来不去宣传不成熟的技术,有了实在东西才考虑向外推广。

 

    对待学生,他一向要求学生把学术问题讨论得透彻。“我就是要培养课题组、研究生们严谨、踏实、不浮躁的学风和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为原始创新培养起码的科学精神。”

 

    《中国科学报》 (2012-11-28 第5版 大学周刊)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