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迎接党的十八大 特刊•启示) 时间:2012-09-24
电力科技 占领高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薛禹胜
回顾中国电力工业特别是最近10年的发展历程,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深感自豪。中国电力技术的发展模式已经不是单纯地从引进消化吸收到为我所有。很多重要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已经从基础研究开始,自主地实现了源头性创新。
21世纪初,中国最高电压是500千伏;2005年,第一条750千伏交流线路在西北电网投运。“十一五”期间,中国电网建设进一步加快,电网规模比21世纪初翻了一番。不但在建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技术水准和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而且 ±1100千伏输电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成果。
中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经超过5000万千瓦,位于世界第一。这再次昭示了中国电力科技、电网发展水平、电力相关产业和装备的飞跃式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从跟随到超越”。
在中国,不论是传统的煤炭资源与水力资源,还是风能与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都相当集中在远离负荷中心的区域。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比其他国家更需要优化电网结构,提升电压等级,发展大容量、远距离、安全经济的特高压输电技术,也决定了中国电力发展关键技术必须立足实际,自主创新。
中国自主创新研究建设了世界首套可模拟规模达1000台发电机、1万条母线的全数字实时仿真装置。试验数据证明,坚强的交流受端电网,是多直流馈入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国家电网已成为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系统规模最大、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交直流混合电网。中国独创的电力系统稳定性量化分析技术及大停电的时空协调防御体系对特高压电网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国不但拥有世界一流的特高压试验研究体系、标准体系,也全面实现了国内电工装备产业升级。中国特高压成为世界电力科技的制高点。
中国特高压输电与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代表着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在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化的技术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而中国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赋予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更多的内涵。可以相信,中国将会继续占领世界电力科技更多的制高点。
石油工业 全新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 邱中建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世界能源格局动荡变幻,我国石油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天然气快速发展,西部快速发展,海洋加快发展,海外加快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石油工业的新跨越。
10年来,石油勘探开发实现了从东部到西部、从陆地到海洋的战略突破。东部大庆油田在原油5000万吨连续稳产27年后,实现了原油4000万吨10年持续稳产的辉煌成就;渤海湾盆地陆上油田继续稳产,保持年产5000万吨以上。西部鄂尔多斯盆地破解了低渗透油气藏经济开发难题,油气产量超过5000万吨,成为“西部大庆”。近海2010年实现油气当量超过5000万吨,成功建成“海上大庆”。
10年来,我国天然气进入大发展时期。不仅天然气产量大增,世界排名从2002年第十六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六位,进入天然气生产大国行列,而且以西气东输主干线为代表的全国性管网和多元化供气体系基本形成,供气范围已从气田周边扩展到31个省市区。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1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4.5%,并有迅速增加的希望,逐步担负起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的使命,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
10年来,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石油企业走出国门,海外业务拓展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资源国携手并进,实现双赢,海外油气作业产量持续大幅攀升,2011年获得的权益产量突破9000万吨油当量,短短十几年完成了西方大石油公司半个多世纪走完的路,不仅有力增强了我国石油安全保障能力,也为世界石油增长和市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证明了党中央“走出去”战略的高瞻远瞩。
10年来,我国石油工业改革取得新突破。快速推进了国际化进程,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快,多元化主体逐步进入勘探开发、炼化、营销和储运产业,为石油工业发展带来新活力,国有石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发展模式逐步确立,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中石油、中石化已分别在世界大石油公司和世界500强排名中跻身前5位,充分彰显了我国石油企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