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23日11:22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教育频道>>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
3月9日、10日,正在北京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接受了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科技日报、大连日报、大连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就当前大学生就业、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等热点问题发表了看法。
欧进萍说,我国改革开放这些年来,从开放的角度,从招商引资的角度,从尽快推动产业发展的角度,我们相当一部分高端产业和其他一些产业都在走合资、外资独资的道路。截至目前,相当多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直接引进国外成套、成型的生产线,如早期的彩电、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还有一些产业在走来料加工、订单加工式外包发展路子。这样造成的局面是,我们相当多的高端产业的产值有50-80%是合资、独资企业生产的。我国这样的企业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都由国外企业控制,这导致了这样的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需求不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
欧进萍认为,这虽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这一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因为引进的技术、产业是定型的,产品是定型的,我们知道产业主要在开发技术、开发和设计产品、开发生产线的过程中需要高层次人才,而引进的技术、生产线生产成型的产品需要我们提供的只是熟练的操作工,对高层次人才就业、对我国自主创新牵动不大、甚至无关。企业自主创新需求不强、能力不足,就导致了我们高校培养的优质人力资源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发挥才能的空间和渠道。
欧进萍说,我们的大学应该是面向先进生产力、面向自主创新来培养人才,而不是面向引进产业需要的操作工来培养人才。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的进程。本次人代会政府报告中在提到下一步发展方向时,明确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欧进萍认为,各级政府应该在政策、资源配置和经费使用上,更加注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这方面应该力度再大一些,观念再强化一些,方式再多一些。
关于下一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欧进萍提出了两点建议:
其一,国家的科研经费可以适当分流,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以当前国家科研经费使用机制体制来看,企业能够自主支配的经费很少,自主权很小。国家应尽快改革相关机制体制,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同时加大对一些行业、企业激励和约束的力度。比如,明确规定某些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应以其产值的一定比例投入技术开发,并在政策扶持上考虑对自主创新的投入采用抵税、免税等方式。这样可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性,形成以国家牵动为龙头之一马当先、众多企业丰富多彩创新之万马奔腾这样的局面。
其二,创新、深化改革产学研的模式。这些年来,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队伍不全的情况下,大学承担了相当的企业技术创新责任。这当然也是我国大学在现阶段发展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大学通过科学研究取得的技术、项目甚至产品,在完成转化之后,需要企业围绕产品继续做精做细,继续不断创新。但由于我国企业没有高水平规模化的技术队伍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没有创新接力的能力。大学不是没有做到位,大学的职能使其难以做到产品的持续开发,大学需要面对新的研究项目,而且从人才培养等方面来看,大学也不可能一跟到底。事实上,中国大学在产学研方面所做的“一竿子插到底”已经超过了任何国家的大学所做的。目前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造成产学研的脱节。从长期发展来看,国家应该尽快促进社会分工明晰合理,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实体的建设。
如何解决脱节这个问题,欧进萍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在产学研模式方面的创新。他说,大连理工大学在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的同时,始终立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社会服务。大连理工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辽宁省校企合作委员会、大连市校企合作委员会,包括面向长三角及西北地区的科研合作,建立与企业经常性交流、合作的机制。目前已经解决了上千项技术问题;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先后成立了沈鼓—大工研究院、辽油—大工研究院,直接面对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每年企业都投入几千万元;积极参加国家产学研联盟,已经组建、参加化工方面产学研联盟、软件方面产学研联盟、光电方面产学研联盟,并与英特尔合作建立半导体技术学院等等。
在此基础上,今年大连理工大学提出要组建两个研究院:面向科学前沿和高技术创新的、在校内组建的科学技术研究院;希望得到国家支持、面向企业、校企联合组建、企业化运作管理的技术开发研究院。在技术开发研究院,设立一个个研究所与企业对接,使得高校最终不是转让给企业一个技术,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是转移一个技术研发中心、一个技术研发基地、一种技术研发模式,帮助企业建立自主创新队伍与机制。这样既可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技术研发的能力,还可以拓展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就业空间、渠道。欧进萍认为,这种政府支持、校企合作、企业化运作的研发平台、基地,是产学研模式创新的一种趋势、方向,可以有力满足自主创新持续需求,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