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大庆(本报记者)
嘉宾:张寿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
目前,工程管理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工程管理水平却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刚刚结束不久的首届工程管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院士、专家、学者就我国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学科建设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固定资产投资与工程管理
主持人:张院士,您是我国著名的冶金专家,同时也是一名工程管理专家。最近几年,我注意到您十分注重我国工程管理的研究工作。谈到工程管理,我特别查了一下工具书,结果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我们的辞典或《辞海》里查不到对“工程管理”的解释。
张寿荣:是的,无论是《辞海》还是《大英百科全书》,里面都没有“工程管理”的辞条。我认为,迄今为止,对“工程管理”范畴界定得比较清楚的是中国工程院2000年明确的四个范围:
第一,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包括规划、论证、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的管理);
第二,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装备的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
第三,重大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及国际接轨中的管理;
第四,涉及产业、工程、科技的重大布局,战略发展研究的管理。
按照以上界定的四个范围,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属于工程管理的范畴。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效率
主持人:如果这样界定的话,我国工程管理应该是领域广,内容多,任务重吧?
张寿荣:的确如此。当然,这主要是由我国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巨大决定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加速增长。进入本世纪,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高速增长。据统计,200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3.26万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增长为10.98万亿元,6年间增长了3.36倍。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在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
我国已建成数以万计大大小小的工程,同时数以万计大大小小的工程仍在建设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成举世瞩目、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工程,如长江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数以万计的工程建成和投产,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必须看到我国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效率低、浪费大的问题也是惊人的。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固定资产的比例是不高的,而且是逐渐降低的,进入21世纪在52%—54%之间。也就是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是不高的。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比超过50%,而形成的固定资产稍高于50%,这种状况是不能适应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要求的,也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效益低与工程管理的关系极大,我国工程管理总体落后的现状必须改变。
工程管理与创新型国家
主持人:您提到了工程管理落后问题。现在社会上对工程的认识似乎并不统一。在这次论坛上,有院士解释说,工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实现特定的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所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集成性活动。当然,除此之外,工程一词也常常被借用到日常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传媒用语中。例如“五个一工程”、“思想建设工程”等等。
张寿荣:工程就其本质而言,是连接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创新的实现,都要经过工程活动变成现实并检验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应该说,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在工程创新的主战场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迟缓,甚至徘徊不前。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我认为其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工程创新这个主战场上取得显著进步和突出成就。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这就离不开一系列创新性工程的实施。
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是不断进行工程创新的过程。先期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表明:工程创新是一系列技术创新和大量集成创新的具体体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否定。我国的工业体系基本上是按传统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基本上属于粗放型。要将我国的现有工业体系改造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和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体系,必须对现有工业体系进行调整和重组,而调整和重组就必须依靠工程管理。
主持人:您已经把工程创新置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如此说来,工程管理便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密不可分了。
张寿荣:是这样。我认为,在我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在全国各地必然会有成千上万个大小不一的工程项目上马。这些工程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设计是否合理,质量是否良好,效率的高低,工程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了工程项目的成败。而只有绝大部分项目成功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求我国提高工程管理的总体水平。
第二,关系我国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当前受资源瓶颈制约,环境负荷沉重的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就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之路,这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效益。为此,必须调整和重组我国经济结构,实施一系列的调整和重组的工程。这就要求不断改进我国的工程管理。
第三,关系我国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我国已在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方面居世界首位,但通病是大而不强。要改变大而不强,关键在于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因而必须实施一系列工程。这也要求不断提升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工程管理学科认识与发展
主持人:四年前,您曾提出我国工程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适应由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包括如何建立科学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建设投资决策体制问题;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并能与国际接轨、高效率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我国工程管理队伍整体素质问题。今天,我国工程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还是这些问题吗?
张寿荣:今天来看,上述三个问题并未解决。我感到工程管理面对的更为迫切的挑战并不仅是上述三个问题,最重要的是社会对工程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举个例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设了数以万计的工程,大工程一般采用工程指挥部的形式管理:从有关部门抽调一批干部,包括行政干部、技术人员,组成临时指挥部对工程进行管理。指挥部成立之初,由于缺乏工程管理经验,走了不少弯路,交了学费。到工程结束时,一部分指挥部人员积累了一定经验,而指挥部却解散了,积累的经验得不到传承。再启动一项大工程,又重新组织指挥部,重新抽调一批干部,从头做起。虽然改革开放后,借鉴国际经验,某些大型工程实行了建设单位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项目管理制,其工程进展良好。但由于我国工程建设规模大,项目众多,总体上看,工程管理水平低,损失浪费严重。
再比如,我国在学科的设置上,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级学科,而工程管理在相当长时间内却连二级学科都不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学才开始设置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实质上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生态科学。要提高工程管理的总体水平,就必须要培育一支素质高的工程管理专业队伍。在这一点上,社会上的认识是不足的。
在美国,工程管理也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但发展很快。近几年,美国工程专业大学学生入学人数持平或有所减少,而工程管理入学学生则大量增加。目前,我国工程建设规模比美国大,工程管理应当受到更高的重视。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我国工程管理才能健康协调发展。
相关链接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院士21日在出席浙江大学校庆活动时表示,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面临非常良好的机遇,但工程教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工程教育要适应国情,改正重论文轻工程的评价体系弊端。
潘云鹤表示,目前全国工程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人才类型、培养的层次结构和经济发展间相当脱节;理论和实践的交流环节也在削弱,工科教师队伍中非工程化的倾向非常严重;评价体系错位,重论文轻工程实践;专业目录和课程体系设计比较落后,且缺乏学科交叉。
潘云鹤建议,目前中国除了专业指导型和研究指导型的工程人才以外,还要大力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工程管理型人才和从事新产品开拓的工程人才。为此,高等院校既要吸引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又要鼓励本校教师到企业兼职。重点大学还要建设一批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室和交叉型实验室,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同时也要建设宏观实验室培养知识综合集聚型人才。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