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颗种子 改变世界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9-29
【 字号   】
 2009年09月29日08:20   来源:


  “到我90岁时,希望超级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

  科研条件·蒸蒸日上

  【镜头】 袁隆平比农民还勤快,每天早晨,一吃了早饭他就背个水壶,拿着馒头,下田去了。虽然已是79岁高龄,但下田的习惯从未改变。

  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就拿我们的科研经费来讲,上世纪60年代只有500元,后来增加到每年2000元;到了80年代初,每年有2万元;80年代后期两系杂交稻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里的一个重大专项,经费就更多了,1年1000万!经费大大改善,我们的水利条件、土壤状况、田间道路等都大大改良,实验大楼武装起来,条件和设施越来越先进。

  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出差坐火车不敢坐卧铺,只能坐硬座熬夜;现在大大改善了,到哪里去都可以坐飞机。下田的条件也在变化,最开始是步行,后来是自行车,接着是摩托车,现在改成开小汽车下田了。

  科技团队·永不言败

  【镜头】 在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目前有100多个职工,其中高级研究人员就有50多个,大部分都是中青年,40岁左右的是中坚力量,人才梯队建设非常合理。

  

  真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是日本,我国后来居上。原因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有着别人没有的那种只争朝夕、永不言败的精神。搞水稻时间很长,从种植、播种、开花、结实,一般都要四五个月。而要培育出一个品种,要经过八代,如果一年种一季,则需要8年。为了加快速度,实现一年种两代甚至三代,我和我的团队开始候鸟般的生活,夏天在湖南,秋天到广西,冬天则在海南,用这样的方式缩短周期,能尽快出结果。

  我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到目前取得了超级稻亩产800公斤的成绩。现在,我们已经试验出亩产900公斤的超级稻,明年争取大面积推广。我的团队能够“摘取皇冠上的那颗钻石”,正是建立在我国拥有广大科技人员的基础上。种水稻的省,有水稻的地方,都有搞杂交水稻的研究人员。这是我们优于别人的地方。

  (记者  蒋建科、王伟健整理)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