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陈毓川院士:为国家摸清“家底”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8-24
【 字号   】
(经典中国•辉煌60年——资源能源篇 选摘)

本报记者 张翼 杨亮 发布时间: 2009-08-22 08:4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杨亮 

  “我国从矿产资源家底不清,一跃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变化翻天覆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一位与新中国地质事业一起同行的专家学者,回首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巨大变化,他感慨万千。

  1952年,陈毓川考取南京大学地理系。当时,新中国正在大搞基本建设,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极其迫切。而建国之初,我国找矿不容乐观:当时,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两种,矿山300座,矿产品极端匮乏,产量更是少的可怜,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找矿,是那一代地质工作者们最大的使命。像地质学家李四光那样,创立并发展新的“地质力学”,为祖国的地矿事业作出贡献,成为青年陈毓川的理想。

  1959年陈毓川从苏联深造一回国,就投入到紧张的矿产研究与勘查工作中。此后,为了寻找金矿,开发国有地质资源,他的生活经常被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这样的词汇“填充”。为了带回几十公斤的矿石标本,深入深山,面前的悬崖又高又陡,万丈深渊就在脚边……

  伴随着找矿工作的进展,陈毓川的人生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的基础上,他先后提出了宁芜玢岩铁矿成矿模式,总结了华南花岗岩有色、稀有矿床及陆相火山铁矿成矿规律,并与程裕淇等研究提出矿床成矿系列概念,发展区域成矿理论,广泛应用于指导找矿……

  一份辛勤,一份收获。让陈毓川院士欣慰的是,60年后的共和国地质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今天,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有探明储量的159种、矿产地2万多处,铅、锌、钨、锡、锑、稀土、菱镁矿、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之一。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