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一件小事的回忆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罗光理口述 王京京整理

 

    1959年初冬的一天,寒风呼啸,被秋风扫尽叶子的枝条,在寒风中颤抖,发出“沙沙”的响声。
  由于寒流突然袭击,气温骤然下降,室内温度已下降到3℃左右。这样一来,原来的防寒工作安排一下打乱了。最使我们后勤人员担心的是刚建好的宿舍楼,由于热电站还没有建成,暖气一时供应不上,室内潮湿,使人感到透心彻骨的寒冷。
  傍晚,我刚进家,电话铃就急促地响起来。我拿起电话一听,是五院领导打来的。电话中,院领导传达了聂总的指示,要求一定要采取紧急措施,解决知识分子的取暖问题。聂总说:“谁冻坏了知识分子,我找谁赔人!”院领导还通知说,运炉子和烟筒的汽车已经出发了,让我们等着接车。听了聂总和院领导的指示,我心头一热。敬爱的聂总工作那么忙,还记挂着我们这儿的知识分子的冷暖。这对我们后勤工作,既是及时的批评,也是有力的鞭策。
    放下电话,我忙扒拉了两口饭,叫了几个同志,来到马路边,心急火燎地等待着拉炉子、烟筒的车。冰冷刺骨的西北风像只发怒的野兽,狂吼着,旋起漫天的尘沙,如同无数把小刀子刮在我们的脸上。我想起临来这儿时,聂总对我们讲的话:“那儿是知识分子和专家聚集的地方。你们做后勤工作的同志,思想上一定要有一个为科研生产服务,为科研人员服务的准则。”今天,聂总不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一心为科研人员服务的光辉榜样吗!
  运炉子的汽车终于到了,是五院院务部部长侯青久同志亲自带了几位同志押车运来的。我们立即一齐动手卸车,卸完车已经很晚了。接着侯青久同志又和大伙儿一起扛的扛,抬的抬,挨家挨户给知识分子安装炉子。
  当我们来到一个留苏回来的大学生家里时,这个大学生的家属已经休息了,可他还在伏案工作。桌上堆满了书,他披着军大衣,搓着冻红的双手,接待了我们。我们几个人赶忙动手安装炉子。他看到我们这样忙乎,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忽然,像又想起什么,赶紧给我们点烟、沏茶,并激动地说:“首长同志,你们辛苦了,快歇会儿吧!”侯青久同志说:“不早了,你快休息吧,我们还要接着干哩。”这个大学生一直把我们送出门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谢谢首长,你们工作那么忙,特别像您这样的老红军,还亲自给我们安炉子,这让我说什么好啊!”
  经过一个通宵的努力,终于将炉子全部安完了。当安好最后一个炉子时,侯青久同志对我们说:“后勤工作事事要抓紧,要把工作做在前面。”我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这时,窗外寒风凛冽,屋内温暖如春。望着那熊熊的炉火,我仿佛又看到长征过草地时,晚上大家围坐在篝火旁,憧憬革命胜利的情景。想到同志们现在可以暖暖和和地休息,聂总也可以放心了。这时,我的心头不禁荡漾起一股慰藉之情。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26年了,但每到冬天,特别是最寒冷的时候,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聂总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勾起我对这件小事的回忆。
   (此文曾收入1986年出版的《航天事业三十年》文集和2006年出版的《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一书中。1959年,罗光理同志任国防部五院空气动力研究所所务部部长)


    作者附记
    2009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聂荣臻元帅诞辰110周年。作为曾在航天战线工作过而且至今还在科技系统工作的一员,这些年耳濡目染,深深感到老一辈革命家为开创我国的科技事业殚精竭虑,付出巨大辛劳;深深感到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艰苦的岁月里默默拼搏,作出无私奉献!因此,特将20多年前的这篇小文呈上,借以表达对艰苦创业的前辈们的崇高敬意!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