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主持大会开幕式。
本报上海11月3日讯 在今天开幕的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在新世纪里,工程科学的基础要从20世纪单纯追求规模、效益的模式转向建设4R(Reduce—减量化 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和Remanufacture—再制造)的循环经济的方向,大力推进4R将是新世纪工程科技的发展方向。
徐匡迪指出,追求4R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循环经济,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节约、回收和利用废旧资源,使尚未被充分利用的价值得到开发和使用,产生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认为,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的中间阶段,面临着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峻挑战。因此,中国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说,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核心。 提到4R的实践工作,徐匡迪说,在Reduce 减量化 方面,汽车工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人们不仅追求汽车的安全、舒适性,也开始努力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欧盟和日本正在推行汽车“减重化”计划,预计2010年汽车燃料使用效率可提高22.8%,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0%;在Reuse 再利用 方面,目前大部分废钢铁都得到回收,中国由于废钢资源少,目前利用废钢冶炼的电炉钢仅占20%左右,这对节约天然矿物资源、节能和环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Recycle 再循环 方面,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废渣的再循环已很成功,也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Remanufacture(再制造)方面,利用再制造技术,以废旧设备和零部件为毛坯,按照工业化的生产模式生产出质量合格的设备,再次供应市场,能大大减少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徐匡迪还指出,工程科技应走绿色化制造的道路,利用先进技术将污染物消化在制造过程中,而不是等污染排放出去后再治理,同时利用污染物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实现无废弃物生产。这样既防止了污染排放,也使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这类高能耗、高污染的流程制造业而言,绿色工艺既能提高生产效益和质量,又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