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邱贵兴院士
(作者:余可谊)
“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改革开放30年,让我经历了命运的转折,能够亲眼看到中国走上日益繁荣的复兴之路,并亲历了中国骨科快速发展、逐步走向世界的精彩过程。”近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医学家邱贵兴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由衷感叹。
教育改革和研究生经历
邱贵兴院士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当时正赶上“文革”的高潮,为了响应毛主席的“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邱贵兴和近60名学生全部被分配到了大西北,在红色圣地延安,开始了他的村医生涯,这一呆就是十年。回想那段时光,邱院士感慨地说:“虽然延安十年颇为不易,但是为以后的从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有失必有得”。
1978年,由邓小平同志提议和决策,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制度。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自此,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日渐浓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邱贵兴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以过人的毅力,刻苦复习,于1979年考回协和念研究生,师从著名骨科专家王桂生教授。在研究生的岁月,是一段艰难的起步期,条件很差。但陕北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他。邱贵兴在没有助手,缺少经费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做动物实验。白天上课,临床上班,到了晚上,他便去实验室做实验,经常做实验到半夜。那个时候,为了实验的精确性,他不顾后果,用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他用放射科淘汰的X光机,在放射技师的帮助下自己抱着兔子照X像。在缺乏放射防护的条件下,整整照了二大箱宝贵的X线资料。几年的艰苦研究生生活没有白费,他的毕业生论文获得了北京市优秀论文奖,并且奠定了他在学术上严谨求精的精神。
求学时期,邱贵兴便选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脊柱外科,并做到了数十年如一日,耕耘不缀。从最初的到加拿大留学师从国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Amstrong教授,引入Harrington、Luque等当时的新技术治疗脊柱侧凸患者,到基础研究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揭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PUMC分型并启动我国脊柱侧凸的规范化治疗,邱贵兴院士在脊柱外科领域作出了杰出的成就。他曾感慨道:“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重新考回协和做研究生,那么就没有现在我取得的那些成就,可以说30年前的教育改革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们有幸赶上了尊重知识和中国快速发展的年代!”
脊柱侧凸PUMC分型与自主创新之梦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邱贵兴教授参加了这次全国科技大会,他领导的课题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与临床应用”也在这次大会上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个课题获奖的很大部分原因正是在于首次提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具有很好的自主创新性。众所周知,脊柱侧凸的分型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所在。1983年,美国学者King首次对脊柱侧凸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型。但是这种分型是建立在平面矫形的基础上,且只有5种分型,依据此种分型指导手术,术后失败的病例较多。直至2001年美国学者Lenke提出新的分型,初步体现了三维矫形理念,而且比较全面,但是针对脊柱的旋转畸形,却还没有涉及,且该分型共分42型,十分复杂,实用性不强。面对这些问题,邱贵兴想,协和医院已经积累了3000多例的脊柱侧凸矫治经验,为什么不创立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新分型呢?
想到就要做到,邱贵兴领导的课题组建立起国内第一个脊柱侧凸数据库,并在3000例病例中挑选1245例资料完整病例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一直进行了十多年,经过反复的实验,经历了失败和成功的磨练和激励,课题组终于于2001年在国内提出了新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协和分型(PUMC分型)。与国际惯用的以侧凸部位来分型的思路不同,“协和分型”首创以脊柱弯曲的数目进行大的分型,然后根据脊柱不同部位的三维立体畸形特点再分出亚型。协和分型共分成三大型13亚型,既符合临床特点,又简单实用。按照这个分型方法,不仅可以指导手术入路,而且还可提供手术矫形融合的范围,极大方便普及推广和实际应用。2005年,“协和分型”正式亮相于国际舞台,发表在国际骨科领域最权威的《Spine》杂志上,该杂志主编Weinstein教授高度评价了“协和分型”。
回想这十多年的研究经历,邱贵兴院士在总结时谈到:我们的这个课题获得了成功,关键在于有自己的创新,在国际上以往分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病例总结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分型,从而获得了国际上的承认。随着我们国力的上升,中国的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必然要更多的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自己原创的东西,有我们中国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的医学事业也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坚定信心,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
推动中国骨科走向国际化舞台
2008年11月,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苏州举行,大会规模空前。这次大会共收到论文7295篇,其中英文论文259篇,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43个外宾在COA大会上发言,其中52位国际知名外国专家在早间教程、嘉宾发言和专题进行发言,大会为全国的骨科医生和来自美国、欧洲、澳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骨科医生欢聚一堂,相互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始办于2006年的国际COA大会越来越多的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在经济、科学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搭建一个以中国内地为核心,覆盖港澳台,辐射全世界的骨科学术交流平台,借以展示中国骨科水平,充分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显得日益重要。为了与国际接轨,以邱贵兴为首的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果断决策,将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骨科学术会议改为每年一次的“国际中国骨科年会(COA)学术大会”。COA大会不同于国内以往的骨科年会,显示了与国际接轨的鲜明特征,实现了与港澳台骨科学会完美整合,首次设立了国际会场,采用英文报告形式进行交流。
邱贵兴院士在接受中国骨科在线的采访时指出,中国的骨科事业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在几代骨科医生的努力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许多领域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国际领先水平。随着国内外骨科学术交流的发展,我们的骨科医生开始逐步走出国门并在世界舞台上绽露头角,但如何得到国际通道的普遍认可和与国际接轨方面还做得很不够。为此,在2006年我们就开始努力争取举办一个像美国AAOS那样的国际知名的学术会议,期望通过举办这样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更好地向国际展示我们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通过举办COA,达到进一步规范骨科继续教育途径的目的,最终实现与国际接轨,努力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知名的骨科品牌学术会议。
“让COA真正国际化,让国际的专家走向中国,让中国的骨科走向世界”。这是国际COA大会的宗旨,也是邱贵兴院士近些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邱贵兴院士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乐观,他感慨地说:改革开放30年,既是他人生的命运转折,也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亲眼看到中国走上幸福之路。中国的骨科事业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差距。他表示要备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和机遇,今后要更加刻苦努力,结合我国实际,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科学发展,努力创造出新的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