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橙 来源:>>> 2008.12.18
这个“最后通牒”尾随而至的第一,却在短短的时间内爆发出令人眩目的力量,迅速带动我国出版印刷业开始了一场天翻地覆的革命: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黑乎乎的铅字架、沉甸甸的铅版、钻进指甲缝的油墨以及熟手排版工一天只能捡几千字的低效,一旦漏字、变字号就要调整整版的尴尬……然而,随着这个第一的诞生,这一切已经成为纪录片中似曾相识的影像。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第一。
然而这个第一的降临,却没有伴随任何庆祝场面。
遭遇最后通牒的第一
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的4个版面全部用上激光照排,世界上第一张用计算机屏幕组版、用激光照排系统整版输出的中文日报诞生了。
王选院士的学生、当时参与华光Ⅲ型照排系统研发的秦振山,回忆起那段往事时却说:“根本来不及想怎么庆祝,因为不久我们就收到了在15天内必须解决全部问题的‘最后通牒’。”
原来,一张报纸全部上照排后,意味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赶排出每天的日报。日报对时效性的要求是极高的,新华社凌晨截稿到发行只有四五个小时,除去印刷,留给排版的时间非常有限。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出报,新系统软件和硬件的潜在问题都暴露出来了。“重字、重行、丢字、丢行、标题移动困难,有时明明改过的错字又重新出现;照排机、激光印字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电源设计不合理、抗干扰性能差、扫描抖动、暗盒不严、走纸不匀等一系列问题;字模出现宋体字横道过细、标题字大量缺字等……”王选院士的回忆文章中,列出的还不是全部问题。
面对一时间连续出现错误的报纸,读者的来信中用了“不能容忍”这样的字眼,有的甚至把用红笔画上圈、打着大问号的报纸又寄回了报社。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日报》编委会向印厂厂长夏天俊发出了“最后通牒”:必须在15天内排除故障,顺利出报,否则退回到铅排作业!
“对于做激光照排的人来说,这意味着与命运的抗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候,如果真的退回铅排,意味着王选老师从1975年开始的努力将付之东流,排版印刷技术的变革,也可能就此陷入僵局。”时隔20余年,秦振山仍有些激动。
在大家都变得心情沉重的时候,王选却始终对系统充满了信心。他认为,自己的思路是没问题的,技术上是有前瞻性的,任何新系统运行时由于不稳定出现的故障,一定是可以排除的。秦振山感慨:“这种坚定的信念,高贵的精神在那个非常时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无数次困难之后,我们终于把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了。”
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不仅在《经济日报》出了报,还得到迅速推广,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主要是有一批人,具有‘只要从铅排出来,遇到再大困难也决不退回铅排’的精神。”这股韧劲儿,现在仍然从秦振山身上散发出来。
王选院士的最后一任秘书丛中笑自豪地告诉记者,1987年下半年,华光Ⅲ型系统的运行越来越顺利,效益也大大提高。这年10月,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工作报告全文34000多字,《经济日报》在收到新华社电讯稿之后,立即上华光系统进行计算机排版,整个过程仅用20分钟。而其他大报则召集一批最熟练的铅字排版工人,苦战三四个小时才完成了排版任务,激光照排的威力充分显示出来。
跨越大洋的刀光剑影
国内嗷嗷待哺的印刷市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印刷工艺,不仅仅吸引了王选的团队投入到激光照排系统的开发中,国外的很多企业也垂涎三尺、志在必得。
就在《经济日报》订购了两套华光Ⅲ型照排系统两个月后,另一家举足轻重的报社花430万美元向美国HTS公司订购了新的照排系统。
王选的目标是,要在3—5年内把国外照排系统赶出中国市场,一定要比HTS公司的系统早出报,而且价格只是它们的1/8。
一个在中国,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虽不曾面对面较量,彼此却都感受到了隐形的刀光剑影。
1986年3月,HTS公司第一次提出修改合同,要求变换系统的某些指标;4月,《经济日报》印厂派人到杭州进行华光Ⅲ型系统稳定性试验;9月30日,第一套华光Ⅲ型系统运进经济日报社印刷厂;10月,HTS公司第二次修改合同,申明不能按时交货;10月28日,由经济日报社印厂印刷,每周出版三期的《中国机械报》4版开始尝试用照排系统出报;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的四个版面全部用上激光照排;12月2日,华光Ⅲ型报纸编排系统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价格仅为美国系统的1/15。
而从美国传来消息,HTS中文排版系统仍然没有进展……
“中文是非常复杂的语言,对报纸排版的要求很高很细致,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理解。王老师有效地整合了‘字形信息压缩与还原技术’和‘整版输出技术’,终于取得了这次竞争的全胜。”秦振山谈道。
而丛中笑还记得,虽然HTS公司方面也抱着“用牙啃也要把系统啃下来”的决心,但是,当这位洋公司的总裁带着两套最新研制的报版软件和技术人员到国内做最后一次的努力时,所面对的却是程序装入系统后立即死机。他不得不一声叹息,在事实面前甘拜下风,并因此而辞职,公司不久也宣布破产……
告别,为了下一次迎接
首战告捷并没有迟滞王选的团队前进的脚步,比华光Ⅲ型系统功能更为强大,稳定性更高的Ⅳ型系统1988年投入批量生产,正式投放市场。
丛中笑在《王选的世界》一书中留下了这样的纪录:《经济日报》1988年下半年换装了Ⅲ型系统,1986年使用铅排铅印时,有职工258人,年排字8500万字,利润60万元,人均利润2326元。1988年采用激光照排后,职工减为234人,年排字1.4亿字,年利润达200万元,人均利润上升为8547元。
自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之后,王选团队又相继发展出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了报纸传真机;发展出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了传统的电子分色机;发展出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了纸和笔;发展出直接制版技术,开启了告别胶片的技术革新……
在2001年由中国工程院倡议主办、95位院士推荐评定的“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中,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得票高居第二位,仅次于“两弹一星”。
今天,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以及功能更强大的排版软件的相继推出,促成了印刷出版行业工作效率的再次大幅提升。而每一个普通人,当打开设计让人眼前一亮的报纸、杂志和书籍时,我们是否想过,激光照排技术,以及激光照排人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研发、推广历程,都无声地融入了其中……
■延伸阅读
中文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出现
1992年,中文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出现,与传统的电子分色系统相比,它具有彩色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等优势。《澳门日报》首先采用了这一技术。1992年1月21日,《澳门日报》刊登了邓小平南方视察的照片,便是利用北大方正的彩色照排技术制作的,而这一天的《澳门日报》也是世界上第一张不用电子分色印刷的中文彩报。过去人工剪贴需一两个小时一版的彩报,现在只需十多分钟。
此后,适合精美高档彩色印刷的系统分辨率比原来高出10倍,挂网速度提高几十倍,汉字储存量大了100倍,这些技术难题的突破,使彩色照排系统淘汰彩色电分机成为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