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院士风采馆开馆 院士与你“面对面”讲述精彩人生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2006-01-12 09:59:34)

近日,全国首家以集中展示两院院士风采为主题的专门展馆——上海院士风采馆在上海市杨浦区落成开馆。该展馆共分为科学道路、星光璀璨、拜访院士和异域采风四个展区,可查阅我国200多位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成果。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院士风采馆题词:“弘扬爱国精神,攀登科学高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为院士风采馆题写了馆名。

    由上海市委组织部和杨浦区共建的“上海院士风采馆”共有两层,建筑面积约2200多平方米,其建筑外观由已故著名视觉艺术家陈逸飞设计。据介绍,陈逸飞去世前6天还在病床上修改风采馆的建筑外形图,这张设计图成了他的“绝笔之作”。

    谈家桢、尹文英、闻玉梅、李大潜……平凡的面孔、朴素的签名,让人感悟院士们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走进这座集中展示两院院士智慧魅力和学术人生的展馆,仿佛走进了神圣的科学殿堂。

    书,是上海院士风采馆最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外观设计以书为造型,而且在其四大展区内,书无处不在。入口处一座高达6.5米的玻璃书橱更是引人注目:里面收藏了2000余册各类书籍,都是院士们的专著、手稿或是发表院士论文的期刊以及他们钻研过的书籍。

    沿着这条用书籍“铺就”的“科学大道”走进展馆,院士们孜孜以求、献身科学的精彩人生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昆虫学家、中科院院士尹文英完成了17个课题的挑战;母亲赠予的金钥匙引导闻玉梅走上艰辛的科研之路;父亲刻在笔筒上的寄语鼓励李大潜献身科技事业;每天坚持用大白鼠做试验,陈中伟向断肢再植领域发起冲击……在鲜花和掌声背后,院士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

    2005年,上海新增15位两院院士。目前,工作和生活在上海的院士有150余位,数量仅次于北京。尽管院士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建树不断,并且担当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角色,但生活中,他们往往很低调。是什么说服他们“抛头露面”,在主题展馆亮相?

    据了解,上海院士风采馆筹备一年多来,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这绝不是在为院士树碑立传。展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示、模型和多媒体手段来介绍院士的研究内容和成才道路,希望能收到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功效。”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院士说。

    今年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口海岸学家陈吉余也到展馆来参观。1957年,他在华东师大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河口研究机构,创立了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地貌三结合的科学体系。陈吉余细细观看图文,感慨道:“院士的名称,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责任,是对科学、对祖国、对人民奉献的责任。”一生与建筑结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也来了,他的感言是:“风采馆的建立,对院士个人无疑是一种激励,而对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展馆里,琳琅满目的科学仪器和试验器具让观众觉得新奇神圣,而走进“拜访院士”展区,站到与真人等高的神奇玻璃前,院士们的影像即刻出现在人们面前,并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各自介绍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人生感悟……

    此外,展馆还设置了介绍我国两院院士及其制度的“科学道路”展区,介绍上海两院院士的“星光璀璨”展区,以及介绍国外院士情况的“异域采风”展区。在电脑“院士资料全书”前,观众触摸屏幕即可“翻阅”。


(来源:科学时报 记者 黄辛)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