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院长、王淀佐副院长率队赴首钢总公司开展“院士行”活动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由国家经贸委、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副院长王淀佐院士率队的“首钢总公司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于2002年8月20日开始,9月15日结束。应邀参加活动的有中国工程院师昌绪、殷瑞钰、陆钟武、张寿荣、干勇、陈先霖、刘玠、钱易、唐孝炎、金鉴明、刘鸿亮、王文兴、魏复盛、李京文等16位院士,还邀请了吴溪淳、翁宇庆、江小珂、李世俊、李文秀、施设、王泰昌、郝吉明、张远航、钱治茂、贺克斌11位专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国家经贸委副主任欧新黔出席了开幕式。刘海燕副市长出席了总结大会。国家经贸委、中国工程院、国家环保总局、中国钢铁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北京市经委、北京市环保局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也应邀参加了活动。
  首钢作为地处北京市的国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首钢今后如何发展,成为一个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应首钢总公司申请,中国工程院、国家经贸委联合组织了“首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
  一、活动概况
  首钢总公司“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由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负责组织实施,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8月20-21日组织开展了第一阶段活动,2002年9月14-15日组织开展了第二阶段活动。
  在第一阶段活动中,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冰生汇报了首钢“十五”期间的总体规划安排。院士、专家参观了《新世纪、新首钢“首钢美”摄影展》、首钢日电电子有限公司、第三炼钢厂、污水处理厂、炼铁厂和焦化厂等,并来到首钢设计院办公楼楼顶,观看了首钢厂区全貌,就环境治理及节能、节水、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业、服务业、海外事业的现状和“十五”发展思路进行考察和了解。在“院士行”两个阶段活动之间,组织召开了首钢环境保护、钢铁业结构调整、总图规划、开展环境指标测试和压缩规模后的环境研究等4个座谈会。在第二阶段活动中,根据院士和专家们的意见,首钢总公司总经理朱继民同志详尽介绍了修正后的首钢钢铁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改善厂区环境规划的安排。
  在活动中,殷瑞钰、钱易、李京文、唐孝炎、陆钟武、陈先霖、李世俊、江小珂、郝吉明等院士、专家作了9场学术报告,张寿荣、钱易、李京文、吴溪淳等院士、专家作了重点发言,与首钢的领导、技术干部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座谈。另外,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有3位院士、4位专家与首钢签订了2个技术合作意向书,分别为“首钢环境问题的综合研究”和“首钢产品结构调整中增加不锈钢品种的课题研究”。
  二、要面对首钢已经存在的现实来考虑解决首钢的问题
  首钢始建于1919年,是一个具有83年历史的老企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已发展成为多种经营、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资产总值增至564亿元。
  多年来,首钢在产业结构调整、安置富余人员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的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第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等非钢产业发展。1994年到2001年,首钢集团销售收入从270.14亿元增加到369.79亿元,净增加99.65亿元。在2001年集团销售收入369.79亿元中,非钢产业销售收入和海外营业额达到187.89亿元,占集团销售收入总额的50.81%。第二,大力减员增效,妥善安置富余人员。七年来,首钢在职职工人数从1994年末的26万人减少到2001年的17.8万人,净减员8.2万人。除按国家规定实行离退休外,采取多种途径妥善安置富余人员,保证了企业和社会稳定。第三,大力搞好环境治理,努力提高环境质量。七年间,首钢用于环保投资13.04亿元,完成环保治理项目269项,取得了明显效果。2001年同1995年相比,厂区有组织的烟尘、粉尘、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分别下降78.09%、60%和65.81%。
  院士、专家认为,目前首钢所面临的问题是历史上多年形成的,这些问题涉及当时政治、经济、环保、稳定等各个层面,有当时的需要及历史的原因,因此,首钢的问题是复杂的,难以用“关”、“迁”、“调”等一个字回答概括,必须综合分析、统筹考虑来加以解决。首先首钢地处首都北京,首钢的环境治理如何适应首都环保的要求,是首钢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其次,首钢作为一个企业,必须坚持有效益的发展,才能积累资金,才有能力治理环境,同时,首钢也应在确保环境利益的前提下,求得发展,提高效益;第三,首钢现有17.8万名职工,7.5万名离退休人员,加上家属几十万人,保持稳定是重大的政治任务;第四,首钢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近年来上缴国家利税平均每年近20亿元,每年工资及劳动保险费20亿元左右,用于职工福利性支出、培训费和贷款利息等20亿元左右。院士、专家认为,解决首钢的问题,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实现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首都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建设及社会稳定多做贡献的目标,需要首钢和有关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
  三、院士、专家讨论咨询的主要意见和建议
  院士和专家通过深入现场考察,反复讨论和研究,对首钢“十五”期间及“十五”以后的结构调整、环境治理、富余人员的安置、发展非钢产业等工作,提出了4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首钢钢铁业结构调整院士、专家讨论了三种不同方案:第一,首钢应通过压缩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大幅削减环境负荷,把环境问题作为首钢生存、发展的前提。关闭所有分散在北京各区县的小钢厂,特别是要大幅度压缩石景山区的钢铁生产规模,2003年起压缩到年产600万吨。并将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70%污染的铁前系统迁出北京,“十五”以后,在石景山区只保留400万/年左右的平材生产能力。第二,首钢的生产要整体重新布局,在石景山地区建设冷轧、涂层、镀锌等冷加工设备,将冶炼和热加工全部迁出北京。第三,为了首钢长远发展和北京市城市发展战略要求,考虑将首钢整体迁出北京石景山区。
  院士、专家经充分研究、反复比较,考虑到社会安定和首钢实际情况,认为第一方案比较稳妥可行。建议:(1)国家有部委尽快批准首钢压产技改项目,使首钢能够抓紧时间尽快实施,逐步压缩产量,优化产品结构,增加效益,为搞好环境治理创造条件。(2)在压产、改造、调整结构时,重新规划厂区总图,形成工艺合理的紧凑式布局,尽可能集中腾出成片的剩余土地,以土地换资金,求发展,求环境治理,总之,不能停产搞搬迁改造。(3)针对首钢目前钢铁业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低的问题,首钢在规划中研究增加不锈钢品种。这样既能满足北京市对首钢环保的要求,又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二)关于首钢环境保护
  院士和专家建议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搬迁对污染物排放最大的烧结、焦化等部分(约占总排放量70%),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第二,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实现钢铁全过程清洁化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留在石景山部分的污染物排放量。第三,对首钢各道工序排放物对污染的贡献率分别进行测定,搞清首钢目前环境问题的现状。院士和专家们相信,只要方案正确、措施得当、狠抓落实,可以实现把首钢建成全国最清洁的钢厂,成为可以消纳城市废弃物(如塑料及医院污物等),为社会环境做贡献的、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绿色企业目标。
  (三)关于首钢富余人员的安置
  第一,对首钢集团内的非钢企业的人员,要分别梳理,不能单靠首钢把所有富余人员都包下来;第二,建议北京市支持首钢对钢铁主业中的若干轧钢、加工等厂先分散处理;第三,将现有大部分长材生产能力,随同有关生产人员转移到北京以外的地区,分散安置富余人员的压力。
  (四)关于首钢非钢产业的发展
  第一,认真研究在集团内部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合理管理。第二,首钢集团内的某些行业可以和民营企业合资,结成战略联盟,发展壮大集团所属的非钢产业。
此外,除了首钢自身努力外,院士、专家建议国家和北京市给予首钢必要的政策支持,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