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研究重在阐明科学内涵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0-09-13

[ 字号  ]

作者:潘 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13 6:31:19

□记者 潘 锋
 
中医药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内涵;中医诊疗思维特点和预防保健的模式,顺应了当今健康观念、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出席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以“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379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专家指出,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瓶颈尚存,中医药基础研究应以阐明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疗效明确 机理不清
 
会议执行主席、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在主题评述报告中说,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在于中医学是在整体性的辨证思维指引下,形成的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中医药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体整体功能的平衡协调;注重预防为主,“治未病”和养生保健;所采用的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和以减毒增效为目的的复方治疗等,正在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普遍重视。中医药学具有的“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医疗保健模式,实践已经证明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院士在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生物医学将从传统的描述走向综合分析,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单一因素的研究走向综合、系统的科学研究;将采用组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来进行医学研究。中医药是基于朴素的系统论,与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相契合,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973”计划中医专项专家组李振吉教授说,中医有很多特色疗法,临床应用疗效确切,如脐疗、小针刀、平衡针、腹针等,但其疗效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院士指出,针灸疗法与药物疗法有本质的区别,针灸疗效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但针刺作用腧穴通过何种途径或何种机制产生效应的,以及针刺疗法的量效关系这两个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研究员说,近十年来,西方主流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针灸临床研究论文,绝大多数在承认针灸有效的同时,也发现非穴位的安慰针刺同样有效。这也使得对穴位是否有特殊的形态学结构和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出现很大争议,导致针灸效应的规律、施针原则难以系统把握。穴位和所谓的非穴位的概念已经到了必须认真对待和理性思考的一个针灸学的关键科学问题。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则认为,目前针灸临床实践中,简单地套用中医内科的辨证施治体系,不仅淡化了针灸理论的独特性,同时也影响了针灸辨证治疗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把握针灸理论核心和治疗特色,构建针灸临床辨证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瓶颈尚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凯先院士认为,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探索和阐明传统中药理论的本质和科学内涵,阐明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和配伍规律,推动中药疗效、安全性、质控标准的提升,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是当代社会的重大需求和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陈凯先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当前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技术性应用成果多,理论和方法学成果少;单一学科研究多,多学科交叉研究少;对传统中药理论的阐释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开拓创新少;分散孤立的研究多,系统完整的研究少等。
 
张伯礼认为,目前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传统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很多名老中医经验未能得到全面传承,传统的炮制方法没有系统整理提高等;二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尚难沟通交流,不能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系统诠释;三是现代社会可以接受的评价标准尚不完备,诊疗技术手段尚未客观化、标准化,尚无系统的技术规范;四是中医药在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彰显不够,临床研究方法滞后,忽视总结提炼临床疗效规律,未能将优势转化为可被广泛接受的评价指标;五是各类优秀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较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陈士林研究员从物种选择,全基因组测序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本草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策略,指出该计划将推动一批具有典型次生代谢途径的模式植物研究平台的建立,促进各种“组学”研究方法在药用植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突破瓶颈,推动中国传统药学进入生命科学研究前沿领域。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部李梢研究员则认为,中医药研究不仅需要充分汲取国际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的进展、充分利用现有的海量数据,同时也需要并且可能在当前复杂生命系统的前沿研究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重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
 
与会专家分析认为,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阐明中医药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需选择好切入点。石学敏说,中医理论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是重大疾病和难治病,这类疾病一是病因未明,二是现代医学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治法。李振吉认为,临床疗效是评价中医理论科学性的唯一标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说,中医学现代理念与思维方法决定人们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中医证候研究离不开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方法。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无论是对中药性能的把握,还是对脏腑之象、经络之象等,都以象思维贯穿其中而发挥主要作用。中医药基础研究应该置身于大科学、大文化的背景之下,以适应大环境,体现大卫生,突出弘扬中医学的原创思维。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吴以岭院士认为,生命科学需要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还原分析,需要融入非线性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
 
与会专家建议,要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揭示脏腑作用规律及调控机制,诠释藏象理论及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内涵,并指导临床实践,提高防病治病水平。加强中医疾病防治重大疾病、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基础研究。重视中医药对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临床防治研究,采用现代临床研究方法采集高质量临床疗效证据。提出适宜于临床诊疗需求的辨证方法;挖掘整理出一批临床效果明确,经济实用并具有传统特色的诊疗技术。同时,深化中药基础研究,构建创新中药研发的技术方法,开展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研究,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专家建议,中医药基础研究应面向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当代中药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需求,大力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国际合作研究,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势力量,形成整体规划,减少低水平重复,建立开放体系,创新研究方法,努力提升中医药基础研究水平。
 
《科学时报》 (2010-9-13 B2 技术产业)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