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干,家畜繁殖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专家。1940年8月24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1984年获日本兽医畜产大学兽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内蒙古大学教授,兼任全国政协委员、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0年代以来长期从事以家畜生殖生物学为中心的现代生物高技术的研究。首次探索出山羊、绵羊和牛精子体外诱导获能的途径,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山羊和国内首胎、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并建立了规模化生产试管牛、羊的整套技术工艺。系统地观察和记录了牛、羊卵巢卵细胞的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早期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及其规律,为揭开哺乳类动物受精之谜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在家畜育种研究中创造性地应用体外受精的理论与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试管内杂交育种技术,为家畜改良和育种开创了新的技术途径。近年来深入进行家畜体细胞克隆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培育出了一批体细胞克隆牛、克隆羊和转基因牛、羊,为提升我国养殖业科技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旭日干院士主持或参与了我院多项重大咨询研究项目。2009年-2011年,他主持开展了“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项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养殖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在认真分析和反复酝酿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多项重大措施建议,项目研究取得许多新的认识和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还主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建设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工作,该项目认真分析了我院院士队伍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学习和借鉴了国外工程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通过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对我院院士队伍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判,并提出加强院士队伍建设的思考。此外,旭日干院士还参与了“我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新时期我国生物安全战略研究”、“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目前正主持“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和“我国草地的生态保障与食物安全”等重大咨询项目研究工作。
沈国舫,林学及生态学专家。1933年11月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嘉善县。1956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原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森林培育学和森林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的学科带头人。在立地分类和评价、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及干旱地区造林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第一个提出了分地区的林木速生丰产指标,主持起草了《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技术政策》。曾对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后期着力从事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水资源和生态建设的咨询研究,取得显著成绩。
沈国舫院士长期组织和参与战略咨询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他协助钱正英院士主持完成的有关水资源及区域综合开发的系列重大咨询项目,包括(简称)全国水资源(1999-2001)、西北水资源(2001-2003)、东北水土资源(2004-2006)、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2006-2008)及新疆水资源(2007-2009)等。他代表工程院农业学部主持或参与有关农业的咨询项目,共计有5项,即(简称)西南金三角农业综合开发(1996-1998),黄土高原生态建设(1999-2000),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2003-200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若干战略问题的研究(2005-2007,含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两个亚项)及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2005-2008)。他作为专家组组长组织完成所委托咨询项目有2项,即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委托的“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2008-2009)及环境保护部委托的“我国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研究”(2007-2009)。此外,还参与了由国家林业局主持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2001-2002),任项目的首席专家之一及第三部分的首席专家,由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委托的“林草发展课题”(2001-2002)及“环境与发展回顾与展望课题”(2005-2006)的研究工作,均任课题组组长。
这些咨询研究项目都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有关水资源的系列咨询研究,都引领了当时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战略思考,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方针,提出了人和自然(包括江河流域)必须和谐共处的理念和保障生态用水的需求,也为一些大型水利工程(防洪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及区域水利和土地开发工程提供了科学的论证和决策依据。农业可持续发展若干战略研究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基本农田,防控农业污染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方面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了依据。“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研究”和“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两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也为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战略咨询研究都得到了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在多数情况下,国务院领导(总理或主管副总理)都亲自听取了项目研究成果的汇报,并指示相关部门将主要建议吸收纳入国家计划,最近一个实例就是"浙江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得到国务院充分肯定,并推动了舟山群岛新区的建立。
石玉林,1936年1月出生,福建长乐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事土地资源与区域资源综合开发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西北、内蒙古、东北地区的综合考察和全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研究。
主编和参与主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新疆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中国宜农荒地资源”、“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中国农业土地利用”、“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综合卷及“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总论、中国国情分析:“开源与节约”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近期参与完成中国工程院“水资源”等十项咨询报告的研究与编写。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多项中国科学院及部级奖。
石玉林院士自1999年开始广泛参与各项咨询研究项目。1999-2011年参加钱正英院士为首“中国水资源”研究项目,该研究开展并完成共六个项目:(1)“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1999-2000年)。(2)“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2001-2003年)。(3)“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2004-2006年)。(4)“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项目(2006-2008年)。(5)“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2007-2009年)。(6)“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项目(2010-2011年)。石玉林院士参与的项目还包括 “中国区域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项目(2005-2006年),“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若干战略问题研究”项目,“资源节约技术与措施”课题的报告编写(2005年),“西北干旱区绿洲农业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报告的编写(2005年),“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等咨询研究,主持并完成“农业资源保证程度与安全”报告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