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开幕

来源:院士通讯编辑部   发表时间:2015-10-15

[ 字号  ]

 

 

    2015年10月13日,第14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ICCC)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这是四年一度的国际盛事,也是全世界水泥与混凝土科学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及学者们期盼已久的再聚首。

 

    作为国际水泥学术界水平最高的盛会,本届大会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0名科学家汇聚北京,共襄盛事,报告水泥科学最新进展,展望水泥科技的未来。

 

    本届ICCC由中国硅酸盐学会和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共同主办,并得到了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中国水泥协会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同时得到了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中材、华润水泥、拉豪、CTC、北京凯盛、浙江五龙等企业的大力赞助。大会主题是“低碳水泥与绿色发展”。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长徐永模主持。大会主席、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姚燕教授致开幕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中国水泥协会会长乔龙德和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分别代表行业协会和企业致辞。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指出,中国在新常态下,创新将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以水泥行业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行业,如果能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必将迎来新的腾飞。尚勇表示,第十四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在中国召开,既是世界同行对中国在水泥化学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有对中国水泥行业前景的期许。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在致辞中指出,水泥是构筑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材料,新兴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水泥仍有巨大需求。与此同时,人类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全力应对全球变暖。水泥行业有责任给出部分解决方案,水泥科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会开幕式后,徐德龙院士等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就水泥工艺技术、水泥熟料化学、水泥水化化学等主题的研究做了主题报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首先以《中国水泥工业的未来》为题做了大会第一个主报告。中国水泥工业具有19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成果,他们是传统的也是先进的,至今未被其他材料所取代。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现代化是由水泥和钢铁构筑而成的。如今,中国水泥生产技术和装备已成套出口欧洲。但是,当前中国水泥工业面临环境压力、产能严重过剩、发展速度放慢,方向不清等问题。

 

    徐德龙院士总结到:一、面对严峻的环境、资源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水泥工业的发展模式必须由主要依赖投资和资源的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模式。二、水泥和水泥工业的再审视。为了实现水泥工业的转型发展,我们必须将东方的整体论和西方的还原论相结合,重新认识什么是胶凝材料,什么是水泥工业。三、水泥工业和相关工业的循环和集约发展是转型发展的关键。重点是链接工业的开发,难点在于CO2的资源化。四、以混凝土作为终端产品,延长水泥工业产业链,构建新型的混凝土建造工程服务业。五、加速水泥工业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全方位提升改造,实现智慧化发展。

 

    大会共收录46个国家和地区的700篇论文。论文涵盖了水泥化学和混凝土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所有主题。在接下来四天的会期内将交流25个主题报告、26个邀请报告、198个口头报告和457篇张贴论文。为保证学术论文质量和会议交流效果,组委会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委员会会议和两次国内筹备会。

 

    会议期间,同期安排了技术参观交流、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部分技术委员会会议、确定主办下届会议地点的会议。目前,大会收到了来自4个国家5个单位的申办材料。

 

    大会同时颁发特殊贡献奖,表彰在水泥混凝土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大会在闭幕式颁发优秀学生论文奖。

 

    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倡导成立的亚洲水泥与混凝土研究院将同期揭牌。

 

(李娟)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