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为粮食丰收梦—《朱英国传》读后感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处   发表时间:2017-09-21

[ 字号  ]

    去年我调到院科学道德处工作后,因为工作的需要,我细读了几位院士的传记,《朱英国传》是其中的一本,深受感动。

 

    在我的印象中,朱英国院士个子不高,满头银发,文文弱弱的一个人,平时说话不多,一说话必带笑容,很是平易近人。他有一口浓重的湖北口音,很多人听不懂,在学部召开的院士会议上,他发言不多,也没有担任学部常委等职务。作为一个工作人员来看,朱先生在学部可以说非常的低调。

 

    然而读了他的传记,我却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发自心底的震撼。

 

    我震撼于朱英国院士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事业的“苦”。在农村种地,如果一年种三季,是有名的辛苦。而朱英国院士不仅要一年种三季,还要在海南、湖北和广西三个地方分别种。当时交通落后,从武汉到海南坐火车、转汽车、转轮船,要花七天时间,而他们还要背着大包小包的育种材料,其中的艰辛真是常人难以想象。在基地,他既要种地,又要搞研究,白天在田头忙碌,晚上还要分析数据。每次几百上千个品种,从整田、育秧、插秧、打谷、脱粒、打包、扛包,一步都不能少。在热浪滚滚、酷暑难耐的三伏天,农民都会避暑不出工,朱院士和学生们却要到浓密不透风的稻田,授粉、套袋或采集花粉。稻田里上蒸下烤,他们辛勤劳作、汗干成霜,真是比农民都辛苦。而当年海南试验基地的条件也十分艰苦,住房简陋,需要自己砍柴做饭,买不到生活必需品,几个月才能开一次荤。除了环境的艰苦,他们还常遭受蚊虫毒蛇的威胁。平常下田被蚊虫叮、蚂蟥咬是常事,团队曾有1名18岁的小伙子被眼镜蛇咬伤毒发身亡。此外,海南硕大的田鼠也常把他们辛辛苦苦栽培的禾苗咬断。有很长一段时间,朱英国和同事们将铺盖搬到田埂边,每夜拿着长竿跟田鼠“激战”。这些“苦”,对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我们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而朱英国院士却毫无怨言,甘之如饴,坚持了40多年,直到成为教授、当选为院士,他还是亲自带头下田。

 

照片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提供

 

    我震撼于朱英国院士为了杂交水稻研究和心中的粮食丰收梦所做出的家庭牺牲。搞水稻研究需长期在外,武大高才生的他娶了农村姑娘为妻,替他在老家孝敬老人、照料智力残疾的弟弟,做好了一辈子豁出去的准备。他们夫妻两地分居18年,3个孩子都在农村出生,大儿子在农村一直读书到高中。他的妻子到武汉后,没有正式工作,一直在学校的农场做养兔子的临时工,收入低,工作累,直到年过古稀才买了一份社保。而他却为留住人才,帮团队很多老师的家属解决了编制和工作。他26个春节没与亲人团聚,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功课,他的三个孩子全靠自己奋斗、自学成才。而他40多年来却先后培养了硕士生、博士生120多名,副教授、教授23名,并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我震撼于朱英国院士的谦和善良和平易近人。朱院士53元的工资拿了17年,回到家乡,却常常把钱两块三块地借给生活困难的老乡,借了几十年从没有要还。好几次,他把自己兜里的钱借空了,连回武汉的钱都没有,还要瞒着家里人找同学借路费。家乡人的一个电话,60多岁的院士晚上就跑到火车站举着牌子帮老乡接从深圳打工返乡的妹妹,第二天又亲自送到汽车站,买了票,还帮忙把皮箱搬上车。一位打过一次交道的试验基地的同志到武汉看病,找不到地方住,一个电话,朱院士安排他到自己家住,帮忙联系了医院,还连送了两个多月的饭,直到病人康复。这样的仁爱善良,我想今天很多人对自己的亲戚朋友怕是都很难做到吧。也正是这样的仁爱善良,才使朱英国院士有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建立起了高水平的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推广队伍的水稻研究团队。

 

    我想,正是因为有朱英国院士这样一大批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人,我们的国家才能在过去30年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才使国家走向富强,人民丰衣足食。他们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和国家脊梁。向朱英国院士致敬和所有工程院的院士致敬。

 

    读了朱英国院士传记,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既感到骄傲,又深有压力。骄傲的是服务于这样优秀的群体,能够为中国科技事业添砖加瓦,是我的荣幸。有压力的是,怎么能在自己的岗位更好地发挥作用,大力宣传更多像朱英国院士这样潜心耕耘、无私奉献的典型人物,做好院士高尚品德、科学精神的弘扬工作,带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以朱英国院士的敬业精神为榜样,和同事一道努力奋斗,做出应有的贡献。

 

    郑召霞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