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获奖
广东科技奖励大会举行 钟世镇院士获突出贡献奖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8-26

[ 字号  ]

2009-08-26 08:21:25 来源: 南方日报


钟世镇院士。曾强摄

  昨日(25日),广东省召开2008年度科技奖励大会,临床解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获广东科技突出贡献奖,奖金200万元。笔者从大会了解到:在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参与的项目共153项,占了总数的53%。


汪洋书记为获奖代表颁奖。钟世镇院士(左)获得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广州高新区获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薛晓峰(右)上台领奖


  大会上,省科技奖评审委员会主任、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介绍说,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参与的项目占53%,而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达121项。这些项目累计新增利润61.3亿元,新增税收38亿元,节支总额达46.3亿元,出口创汇39亿美元,大大提升了我省装备制造、信息通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由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市科隆威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面向线路板组装的视觉无铅锡膏印刷和无铅焊接成套设备》项目,在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共申请专利40项,打破了外国高端设备的垄断格局,产品出口到了加拿大、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达19%,位居全球第一。

  另外,在获奖项目中,属于农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等民生科技成果比上年大幅增加,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5.5%。如华南农业大学《新城疫预防与控制的研究》研制出抗禽病的快速诊断方法和疫苗,令20多个省市的养殖户和企业减少了损失,也有效地保证了市场的供应。

  这次的获奖项目,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及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第一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8岁;一等奖项目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占了52%。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获得的一等奖项目“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项目负责人段玉宏只有39岁,其科技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8岁,该项目成功开发出业界集成度最高的基于TD-SCDMA标准的无线网格子系统,2007年即实现销售收入23.9亿元。

  钟世镇坚辞“数字人之父”头衔

  最新研究进入“数字生理人”阶段,将来可替病人“挨刀吃药”

  在昨天的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南方医科大学的钟世镇院士获得唯一的最高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200万元。

  作为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钟世镇为公众熟悉,是从前几年的“数字人”研究开始的。2003年初,在他的带领下,我国首例女性“数字人”数据集构建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韩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数字人的国家。2005年,他又将这一技术推向了高峰:成功制作了“中国数字人男1号”,这是目前世界上数据量最大、分辨率最高的“数字人”。

  但对于“中国数字人之父”的美誉,84岁的钟世镇坚决拒绝。他说:“这是好多个单位、领域的专家一起做出来的,我最多就是一个倡导者,但绝不是什么‘之父’。这顶高帽子,我是戴不起的。”

  接受记者专访时,谦虚的院士还出人意料地说:“我现在不怎么提‘数字人’了。我们的尸体切削建模已经告一段落了,转入对活人的建模研究。”

  他说,原来的“数字人”研究,是把一具尸体切成上万片,每片厚度可精细到0.1毫米,用高效数码相机和扫描仪拍照,然后转化成数据输入电脑,合成三维的立体人类生理结构。目前我国课题组已经切了8具尸体,构建了数据库。但与美国、韩国一样都面临着瓶颈:可以做成很优秀的医学教育片,但对临床意义不大。

  为此,他决定与临床合作,利用高精尖的影像学设备,采集病人的数据,构建模型。计算机将病人的资料三维重建之后,可以利用数字仿真技术,先在电脑上模拟做手术,提早研究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再真正开刀做手术,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在骨科、整形外科等领域都已经运用这项技术。

  钟世镇说,“数字人”的发展主要分四个阶段,分别为数字可视人、数字物理人、数字生理人和数字智能人。目前,中国“数字人”的研究进入到第三阶段,就是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模型不仅在屏幕上可视,还会模拟生、老、病、死等生理变化,将来可以达到替病人尝试开刀、吃药的效果。“这是最艰难的过程,我们才刚起步。”在他的呼吁下,中华医学会今年计划成立“数字医学分会”,加强对数字医学领域的研究。

  ■人物速写

  钟世镇:“我就是做好了一个配角”

  昨天,面对媒体的闪光灯、会场潮水般的掌声,即将迎来85岁生日的“主角”钟世镇,却恬静淡然地用了“配角人生”作为自己获奖感言的题目。他说:“我这一生,其实就是做好了一个配角。”

  他笑说,自己的老本行是做解剖的,这是一门基础学科,是给医生们当配角的,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他共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但只有“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这个项目,他是担当主角的领奖者;其他的5个项目,都是配角身份的参加者。“但我很满足,能拿到这么多国家大奖,说明我这个配角还起了点作用的。”

  钟世镇的经历很传奇:54岁评副教授、60岁评教授、72岁当选工程院院士、年近八旬主持“数字人”创新科研,是学界“老骥伏枥”的典范。面对当前浮躁的学风,老人希望年轻人要有点“配角精神”———“大家都想当主角,但舞台上的主角只有一个,配角还是大多数的。其实,要扎扎实实做好一个配角,也不容易。”

  神采奕奕的老人现在仍坚持每天早上6点多就回办公室,上网看新闻、搞科研、改论文,“没有周末”是他的口头禅。

  说起养生秘诀,他笑说,自己“酒肉不戒”,每天喝一小杯白酒活血,还爱吃家乡的红烧肉。身体棒的诀窍在于自己是“双料运动员”,年轻时是国家二级运动员,青壮年又遭遇了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在牛棚里炼就了良好心态,可以从容面对顺流逆流。

  这笔200万元的奖金,150万给单位,50万是给个人的。对此他打算用来资助解剖学科里的年轻人去进修读书。“我们这个学科比较清贫,很多博士、硕士不愿意做,一些工作人员学历不高,我可以资助他们多出去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开开眼界。”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