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八旬院士忆高原

来源:新华网   发表时间:2012-07-20

[ 字号  ]

    2011年11月16日至2012年2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航空医学专家俞梦孙所在的研究所,组成高原军事航空医学科研试验队远赴青藏高原,在低氧、低温、低压等自然环境最为严酷的冬季,首次成规模成系统开展高原军事航空医学科研试验,实地研究解决飞行人员高原作战训练身心健康和飞行安全等重大现实问题。

    数着一张张在高原、在荒漠与战友们并肩战斗的珍贵照片,俞梦孙深情地谈起他和科研团队的故事……

    (一)

    “在高原科研试验中,执行任务的12名锻炼员,大都是90后的战士。”俞梦孙说。

    上高原前,锻炼员会被分成预适应组、急进组、对照组3个小组。每天,他们模拟驻高原航空兵部队飞行员,进行俯卧撑、仰卧起坐、负重深蹲等体能训练,然后测量心理认知能力、平衡能力、握力、反应时间等数据。

    “在高原科研试验中,为了获取有关数据,试验队每天早晚都要从他们的中指和无名指上取血进行化验。”俞梦孙说,3个月下来,他们手指头红肿得像胡萝卜,还留下了不少针眼,到后来连找个下针的地方都困难。

    为了掌握飞行员急进高原后的航卫保障需求,李运军、李乐、邓伟伟、黄士4名锻炼员随队前往海拔4280米、环境更为恶劣的阿里地区。邓伟伟和李乐虽然高原反应严重,但为了试验数据的准确,他俩坚持每天一口氧也不吸。在百米测试时,心跳每分钟180次以上,接近正常人的3倍,达到了耐受能力的极限。

    在阿里的7天时间,他们凭着坚强信念的支撑,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次转场试验共获取了上百个测试指标、上千组检测数据,为飞行员急进高原航卫保障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90后也是国防科研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感染我、激励我,让我永葆青春活力!”俞梦孙说。

    (二)

    “遇到挫折不抱怨,齐心协力攻难关。”俞梦孙回忆说,一次,某高原地区突然停电,导致氧气供应中断,对原定试验造成严重干扰。正当大家都纷纷抱怨的时候,他脑子里却迅速闪现了一个念头:利用中断供氧条件下各组的试验数据,去验证这次急进高原方案是否有效。

    测试结果显示,急进组夜间在停氧条件下,与前一天供氧情景相比,虽然对睡眠结构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有轻微影响,但却仍然显著地优于当天对照组的数据。大家乘胜追击,印证了急进和预适应两种“主动快速适应”训练模式是高效成功的,可以保障飞行员入高原当天,即可投入作训安排。

    “在高原科研试验中,大家都从各自研究领域里跳出来,相互提醒、相互启发,严谨细致地审视所做的每一项课题。”俞梦孙说。

    一次,体能训练组在阐述高原体能训练问题时,说到飞行员做完运动器械后的心率问题,航空医学组专家提出可以结合心率检测,一起检查心脏的变化。于是,在第二阶段的课题中,两个小组全力合作,共同完成了高原体能训练心电监护项目,证实了在高原上组织正确的体能训练,不会对心脏构成威胁。

    “我要感谢这次高原科研试验,因为它不但为空军提高战斗力提供了助力,而且也使我对人体的自组织、自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俞梦孙说。

    (三)

     高原科研试验队37名队员中,有9名博士和15名硕士,其中还包括4名女性。“上高原,生活上的困难还可以克服,情感上的思念最为煎熬。”俞梦孙说。

    一次转场途中,女队员郭华上网与女儿视频对话,摄像头对着窗外,科研队的车就在悬崖峭壁之间迂回辗转。镜头里的女儿突然把脸凑上前大声哭起来:“妈妈,妈妈,好危险,你快从屏幕里出来吧!”……

    试验队的名单里开始没有心理学硕士陈勇胜。他两次找所领导请战:“我是研究心理认知的,高原环境对脑认知功能的影响首当其冲,我不去怎么行!”目前,他主持的“飞行员脑功能保持训练装置”已通过高原试验应用测试。

    鏖战高原90天,严酷的高原环境始终考验着全体队员。俞梦孙说,训练科研部部长王生成等7人依靠药物控制心率和血压,5人始终存在睡眠障碍。从高原下来,37名队员平均体重下降3公斤,最多的下降了7公斤;30人的血液生化超过正常指标,3人心电明显异常,所有人的红细胞和血液黏稠度都超出正常范围。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