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陈吉余:上海滩“浮沉”知多少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5-06

【 字号   】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徐瑞哲 时间:2013-04-27

 

    上海滩,海平面上升同时,地面也在沉降。一上一下,“浮沉”几何?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明确地说:“上海未来20年海平面将上升10至16厘米。”

 

    日前,市科委“长江口海平面上升对城市安全影响及应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结题,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水务(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通过两年多研究测定,修正了上世纪90年代对上海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并提出了应对这项挑战的“上海行动指南”。

 

    本地化预测值作出修正

 

    10至16厘米,海水“涨幅”高吗?就公众易感可知的角度而言,这十多厘米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广泛使用的“海拔高度”及其相关的地理测量和工程建设,还直接影响防汛墙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设防级别。在陈吉余院士和项目执行负责人程和琴教授看来,“20年内,海水每年都要上涨5至8毫米,这其实是不得了的高度!”

 

    上世纪90年代的相关研究曾得出结论,上海相对海平面每年上升7.5至12.5毫米,与1990至2010年潮位站的实测结果相比,偏大2.5至4.5毫米。而这项新研究综合考虑了上海所在流域与河口工程的影响因素。陈吉余表示,“10至16厘米”是多重因素的综合,即理论海平面上升5厘米,地面沉降6至10厘米,流域大坝下的冲刷延伸致使海平面下降10厘米,河口大型工程又致使海平面抬升7至9厘米。研究人员认为,过去十余年间,上海在城市建设同时,将防护措施纳入考量范畴,加上地下水回灌等人为补偿,地面沉降控制得当有效。

 

    与国际研究相比,上海本地化预测值作出修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曾公布全球理论海平面升速,预测到2100年上升18至59厘米。

 

    已提交应对行动指南

 

    据悉,项目组已提交一份名为“上海行动”的应对海平面上升行动指南,分短、中、长3个时间段,标注轻重缓急。其中“近期行动(2012—2015年)”计划实现城市给排水工程与防护工程更新升级;“中期行动(2016—2020年)”计划完善海平面监测预警系统,并考虑实施海平面上升因素的专项、城市、区域规划;“远期行动(2021—2030年)”则兼顾并重城市安全与转型发展。

 

    目前因病住院的九旬院士陈吉余表示:“作为科研工作者,国内河口海平面上升的研究万不能断,希望政府在行动调度方面发挥作用。”比如提请长江水利委员会加强与苏沪两省市协调,加快推进“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工程建设,从根本上减轻长江口北支咸潮倒灌对水源地供水安全的风险,及其对供水标准影响。

 

    谈及下一步研究,他认为,研究重点应放在区域合作上,以点带面将研究范围辐射到全国。“特别是其它河口三角洲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都面临与长三角类似的问题;其次还应关注港湾地区所受威胁,如大连湾、胶州湾、杭州湾、九龙江口、海口湾、钦州湾等。”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