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士活动 > 机关信息
把无悔的青春献给如火的事业——走进院士工作单位,赴闽参观学习侧记

来源:《院士通讯》编辑部   发表时间:2012-05-14

[ 字号  ]

告别寒风萧瑟、草木衰微的北京,飞机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飞行,降落在湖光潋滟、春雨绵绵的福州。我们走出机场,全机关赴闽参观学习的女干部都不由地深吸几口气,湿润清新的空气,使久在北京窝在办公室里埋头工作的我们,头脑瞬间即清醒了。大家纷纷感谢机关党委和妇工委,给我们忙碌得近乎麻木的神经一次振奋、休整的机会——来到景色秀美的福建院士所在单位参观学习。这次学习我们需要到两个地方与院士座谈交流,时间安排相对宽松;又因南北环境的迥异,行程刚一展开,我们的心胸就不由得开阔清爽起来。
    第一站是福州大学,我院付贤智院士是校长。由于飞机晚点,我们比预定时间迟了一个小时才赶到学校。细雨蒙蒙中,付院士亲自站在楼门口迎接我们,让我们都有些内疚并感动。进入会议室,看到整齐的座椅和桌上贴心的名签,这份感动不由得又升腾开来。付院士首先向大家致欢迎辞,然后简要介绍了福州大学的整体情况。其中,重点介绍了学校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与企业单位联合培养学生的情况。尤其是“联合培养”模式,学生一、二年级在校全力读书,三、四年级到学习专业课和做论文阶段后,就将很大一部分时间投入到企业实践中学习、锻炼、提高,毕业时会有很多学生留在企业里工作——这样既解决了长久以来大学生都只会“纸上谈兵”的弊端;又用这种“预就业”的培养模式,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困境。
    在付院士的介绍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反复提到的一个人——魏可镁。魏院士是我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的院士,也是福州大学的老校长。近3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化肥催化剂的组成和制造工艺、结构、性能之间关系规律性的研究,解决了催化剂工业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研发成功了多种催化剂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和推广使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获得了多项国家奖励。遗憾的是,魏院士长期积劳成疾,身体虚弱到吃东西都有困难。但是,他现在仍然亲自上阵,率领培养的博、硕士生和助手进行着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的研发和新一代钌系氨合成催化剂研究,且已取得可喜进展。他的这种精神,体现在他对工作全身心的热爱与投入,体现在他对事业、对国家无私的奉献,他燃烧了青春,还要“蜡炬成灰泪始干”……
    坐了两个小时火车至厦门,到宾馆放下行李,来不及休息,我们就赶到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没想到,所领导全都冒雨在会议楼下等着接我们。这次福建之旅,接待单位的屡屡重视,让我们实在“受宠若惊”。落座后,经过简短而真诚的问候,余兴光所长详细介绍了三所的情况,大家真是大开眼界!以前只了解到三所是国家公益性海洋研究机构,认为无非是搜集一些海洋生物的样本、做做海洋资源的调查、提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建议等等,没想到他们在海洋资源的管理应用、海洋生物资源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有很多重大成果并付诸于应用实施,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尤其是该所研究的高纯度河豚毒素类戒毒新药研究,正在进入临床阶段,效果显著,有望为国家禁毒、戒毒做出贡献;在国家南北极科考中,三所每年都会派出团队参加;同时,三所的科技交流还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往来搭起了平台……
    随后,我们与此行的关键人物——徐洵院士进行了座谈。因恰逢“三·八”国际妇女节,在互致问候后,机关女干部们聆听了徐院士的成果介绍。应大家的要求,徐院士对自己的成长过程作了简要回顾。言谈间,她略显平淡的话语,为我们描绘的却是充满奋斗、奉献与丰硕成果的七十八年。而现在徐院士仍以近八旬的高龄,率领着团队,在国家海洋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前沿披荆斩棘。徐院士说,她已经老了(可是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她在工作中,在海洋生物研究事业上比任何年轻人都进取好胜的心!),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年轻一代,放手让年轻人担当任务、做出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工作精神。她说,她虽是团队的带头人,但是所有的成果她都不署名、不参与报奖;她给组织上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让自己多带学生(单位考虑到徐院士年纪大,担心她的身体健康状况,所以建议少分配学生给她,因为学生多、课题多,工作自然就多且繁重),并允许自己帮一些高校做不收取任何报酬的双聘教授(就是为了多带学生,多培养人才)。最后,徐院士说:“我认为,不管何时,人首先要想到如何发挥作用,尽力做好工作,而不应该索取。我要在工作学习中树立正气,对得起‘院士’这个荣誉称号!”她的话让全场不由得掌声雷动……
    福建之行,与院士们的近距离接触和交流,让我想起一个月前,机关妇工委组织的另一次走进院士单位的活动——我们去了军事医学科学院走访了沈倍奋院士。徐院士的话语,与沈院士何其相似!她们都把自己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丰硕成果仅用寥寥数语淡然表述,却都着重强调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因为从团队中,能走出一批批的国家前沿科技的优秀人才。事实上,正由于她们的高风亮节,吸引着很多海外的莘莘学子放弃国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个人待遇,义无反顾地奔回祖国的怀抱,投入到她们的团队中,像两位院士一样,将无悔的青春献给如火的事业。使我们国家一些学科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国内外合作交流日益扩大,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我相信,她们在这样的工作中,也一定会享有美好的幸福生活。

 

高金金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