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期院士沙龙:新能源发展战略研讨

来源:办公厅《院士通讯》编辑部   发表时间:2017-07-14

[ 字号  ]

    为应对能源结构调整,进一步探讨新能源技术开发及应用前景,5月22日,上海院士中心主办了“新能源发展战略研讨”院士沙龙,翁史烈、饶芳权、闻雪友院士,以及来自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上海市能源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从事能源规划、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院士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发布的《中国能源展望2030》预测,在新常态的经济增速下,2020-2030年间中国煤炭消费量将逐年下降,石油需求增长缓慢,天然气占比稳定提高,以热电联产、太阳能纳米储能、光热发电、速生碳汇草捕碳固碳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有望推动我国能源高效清洁程度大幅提升。作为能源研究领域的新生力量,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着力于多种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创新。沙龙上,来自低碳所的卫昶、徐文强、John Lemmon、周友、单洪青等多位千人专家就能源互联网、储能系统、薄膜太阳能、现代煤化工等相关工作以及在探索氢能利用和二氧化碳捕捉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介绍。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大量可再生能源储备,如中西部地区的水能资源、东北及西北部地区的风力资源、长三角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等,但由于能量密度低、出力不稳定等缺点,需要大容量、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性的储能技术相配套。除了传统的可再生能源,氢能绿色无污染,能量密度高,运行维护成本低,可长时间存储,且制氢能够消纳过剩的新能源电力,平衡电网负荷和调节电力供需,在未来也具有较好应用前景。通过热化学制氢、电制氢、生物制氢等多种技术将其他形式能转化为氢贮存也是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热点。

 

    院士专家们对新能源应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认可,建议应抓住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逐步推广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联网、储能系统、太阳能等先进技术和方法,并对改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和优先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同时,院士专家指出,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的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仍不可忽视,因此对低碳所进行的煤的清洁化利用,以及碳捕捉回收等工作表示了肯定。(张丽莉、袁硕颀)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