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工作报告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各位院士:
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开幕了,两年一次的院士大会又让我们共聚一堂,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部向大家特别是年事已高的资深院士表示诚挚的问候,向这次新当选的6位院士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另外,我学部徐端夫院士于2006年4月5日不幸逝世,他对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部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我们对他的离去表示沉痛的哀悼!
自2004年6月召开第七次院士大会以来,学部在院党组、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院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在学部常委会的集体领导和学部全体院士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紧张、认真、有序和高效的工作,圆满完成了院和学部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两年来,特别是经过去年的院士增选,学部院士队伍发展到现在的93位,基本上涵盖了化工、冶金与材料的各个专业领域;另一方面,学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了学部院士的凝聚力,努力营造了一个团结、民主、和谐的整体,为学部今后的工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下面,我受学部常委会的委托,向全体院士报告学部两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并对今后学部工作的开展谈几点体会和建议,请全体院士审议。
一、过去两年的工作回顾
(一)顺利完成2005年院士增选工作
院士是国家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增选院士是中国工程院及学部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社会上特别是工程科技界,对增选院士普遍关注,寄予了很高期望。增选工作做的好与不好,选举产生的新院士能否真正代表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院士整体、工程院及学部的形象和声誉,并且对工程院和学部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部常委会高度重视这次增选工作,把2005年院士增选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多次召开常委会,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有关工作。
1、成立增选工作小组
为了更好地完成增选工作,学部专门成立了由7位院士组成的增选工作小组,直接向学部常委会负责,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增选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修订“院士增选评审、选举操作办法”
在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和院里关于2005年院士增选的有关规定,学部常委会对两轮评审、选举操作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进一步强调了院士在增选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对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额和候选人自我介绍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3、确定院士分组及其召集人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学部专业划分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在2005年院士增选工作中开始首次施行,根据《标准》,经学部常委会和增选工作小组讨论研究,确定了我学部学科专业分组内涵、院士分组及其召集人名单,为增选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掌握了《标准》在我学部试行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4、投诉信调查处理
为了切实做好投诉调查工作,学部常委会和增选工作小组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护投诉者权益;保护被投诉者名誉三个原则,经过认真研究,组织了8个调查组共23位院士到被投诉候选人所在单位做必要的调查了解。参加调查的院士们辗转于全国各地,不辞辛苦、积极配合,认真负责地完成了学部委托的调查工作,学部当地院士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协助,为评审工作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此次调查中遇到了新的问题:①恶意投诉。将投诉信寄给学部大部分院士,对候选人影响很大;②冒名投诉。调查中发现无署名人或署名人不知情。
5、研究落实第二轮候选人自我介绍与答疑有关工作
继2003年院士增选实施进入第二轮候选人到会进行自我介绍与答疑后,2005年增选工作继续实行这一办法。经学部常委会认真组织,这一办法在学部增选工作中得到积极落实,为院士能够全面了解候选人情况提供了有效途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评审选举外籍院士
通过院士提名、学部评审和选举,1名候选人当选我学部外籍院士。
本次增选工作经过两轮会议评审,历经近一年。学部全体院士切实遵循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宁缺勿滥的原则,从75位有效候选人中选举产生了6位新院士。
经过这次增选,学部力量有所增强,现共有院士93位,基本构成了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地区分布比较合理、专业覆盖面较为广泛的整体,为学部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咨询工作
两年来,学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学部常委会领导和全体院士的配合下,本着抓重点、重实效的原则,使咨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主动咨询
自第七次院士大会以来,根据学部各主动咨询项目的计划安排,在此期间结题了四个项目:(1)《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院级,侯祥麟院士负责);(2)《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石化部分)》专题(院级,汪燮卿院士负责);(3)《我国镁和镁合金材料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学部级,左铁镛、才鸿年、何季麟院士负责);(4)《我国清洁燃料的标准及生产技术》(产业委员会,曹湘洪和李大东院士负责)。
今年学部还新立项了两个项目,一个是由殷瑞钰、金涌和薛群基3位院士负责的《化工、冶金与材料工业领域中CO2的排放、评估及其对策研究》,另一个是由陈国良院士牵头负责的《军工关键高强镁合金及钛铝合金的开发、工程化及产业化》。
此外,学部其它主动咨询项目也都在有序地进行。由侯老牵头负责的“油气”后续研究工作和由周廉院士牵头负责的《中国高温超导材料应用发展战略研究》即将完成,正在结题。将在今年结题的项目还有:(1)《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第四课题《节约型制造》(院级,殷瑞钰、顾真安院士负责);(2)《流程工业与循环经济》(学部级,殷瑞钰等院士负责);(3)《我国绿色建材发展战略》(学部级,顾真安院士负责);(4)《海水淡化及海水与苦咸水利用发展建议》(学部级,高从 院士负责);(5)《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学部级,邱定蕃等院士负责)。
各位院士,学部所开展的这些主动咨询工作,是与全体院士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这其中凝聚了许多院士的辛勤劳动。特别值得敬佩的是侯祥麟院士,虽然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却仍然一直关心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亲自领导“油气资源”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工作,项目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侯老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随着我国对科学决策的日益重视,咨询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意味着院士们所承担的责任也将越来越大,因此,学部常委会希望院士们在精力和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我们学部院士的群体作用,结合我学部涉及的相关领域的实际情况,也可联合其它学部,紧紧围绕我国工程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重点问题,适时提出一些能够体现行业特点、具有代表性和战略性的咨询研究项目,为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决策建言献策。
2、委托咨询
(1)《军用先进材料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级,国防科工委委托)
该项目由师老任组长,王淀佐副院长任副组长,2004年7月正式启动,分为总体组和5个专题组(金属材料组、有机材料组、无机材料组、复合材料组、信息材料组)。该项目已于2005年6月顺利结题。
(2)《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发展重点咨询研究》项目第八课题《高技术在若干流程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咨询研究》(院级,发改委委托)
该项目由殷瑞钰院士任组长,科学院费维扬院士任副组长,2004年7月正式启动,分为有色、建材、化工、钢铁、石油、化工等6个专题。目前,该项目已于2005年3月顺利结题。
(3)《国内车用能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对上海通用汽车发动机规划的建议》(院级,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委托)
该项目由杜祥琬副院长和汪燮卿院士牵头负责,并由学部承担此项工作,立项时间是2004年9月。按照委托函和研究大纲的要求,项目组通过调研、座谈、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或建议等多种方式,经反复讨论研究,形成了项目研究报告,并提交上海通用公司,于2005年7月顺利结题。
(4)《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学部级,包头稀土高新区委托)
该项目由周廉和汪燮卿院士牵头负责,2004年9月立项,计划于2006年6月完成。目前该项目各专题研究报告已基本完成,并于2005年年底起草编写了总报告初稿。
两年来,学部开展的一系列委托咨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今后学部将继续加大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和学会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院士群体作用,为国家在重大工程技术上的决策做好咨询工作。
(三)“院士行”活动
“院士行”活动自实施以来得到了学部院士的积极响应和高度重视。自第七次院士大会以来,学部先后组织有关院士和专家开展了6次“院士行”活动。到目前为止,学部已经开展了20次“院士行”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学部已有50多位院士参加过“院士行”活动,占学部院士总数的58%以上。
1、“辽宁镁质材料行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
2004年8月22-26日,由国家发改委、工程院主办,辽宁省经委、辽宁省镁资源保护办公室承办的“辽宁镁质材料行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在辽宁举行。6位两院院士和11位特邀专家参加了活动。在活动中,院士、专家先后考察了四家企业,听取了企业有关生产和管理的情况介绍,了解了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针对镁质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难题,院士、专家做了8个专题学术报告,并且认真听取了辽宁省镁资源保护办公室关于《辽宁省镁质材料行业发展规划》的汇报,围绕辽宁镁质材料行业关键性技术和重点发展产品解决方案进行了研讨。在院士、专家与有关企业对接洽谈后,有三位院士分别与三家企业签订了3项技术合作意向书。
2、“吉化集团公司和吉林石化公司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
2004年8月23-26日,由国家发改委、工程院共同组织开展的“吉化集团公司、吉林石化公司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在吉林省举行。由学部主任周廉院士、副主任汪燮卿院士率队的5位院士和4位专家参加了活动。在活动中,院士、专家参观了吉化集团公司、吉林石化公司,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两组与吉化两大公司进行了专业技术交流,并有3位院士和4位专家做了学术报告。院士、专家们还对吉化集团公司和吉林石化公司三年扭亏脱困和扭亏为盈等方面工作取得的重大成绩给予了积极评价。同时,院士、专家们从基本有机化工、化工延伸加工、精细化工、环境保护、科技体制机制创新5个方面提出了17条意见和建议。
3、“甘肃省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
2004年11月7-11日,“甘肃省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在甘肃兰州市和白银市举行。由王淀佐副院长率队的8位院士和16位专家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针对甘肃省有色行业的发展,以白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兰州铝业股份公司和连城铝业公司三家企业为依托,围绕行业及企业的技术难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等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开幕式后,王淀佐副院长做了题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发展战略研究”的综合报告。随后,院士、专家们实地考察了相关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情况,并分成火法冶炼、湿法冶炼、铝冶炼、化工及材料、资源及综合利用5个专题组举办了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体系研讨会。院士、专家与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围绕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工艺设备、相关技术、区域经济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从7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4位院士和7位专家做了学术报告。10位院士、专家与企业签订了10项技术合作协议。
4、“贵州省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
2004年12月21-23日,针对贵州省磷化工产业的发展,由国家发改委、工程院共同组织,贵州省经贸委、发改委具体承办的“贵州省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由金涌院士带队的6位院士和8位专家参加了活动。院士、专家们实地考察了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总公司和贵州开磷(集团)公司,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召开了“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磷化工新材料、新技术”和“磷矿井下开采技术”3个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位院士和6位专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金涌等5位院士、专家与企业签订了6项技术合作协议。
5、“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
为了促进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中组部的要求,2005年9月4-8日,学部牵头组织了由王淀佐副院长带队的10位院士和13位专家参加的“院士专家宁夏行”咨询活动。活动采取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相结合、座谈研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实地参观、考察和听取有关企业的介绍后,院士们根据宁夏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现场回答了有关企业所提出的问题,有些院士还表示要将有关问题带回去进行认真研究。该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江西省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
2005年11月6-9日,学部牵头组织了由王淀佐副院长带队的8位院士和11位专家,针对江西“稀土、钨”等行业开展“江西省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为使此次活动更有实效,学部还特意邀请邱定蕃、张国成、张文海三位院士到江西省进行了院士行预调研工作,通过预调研,基本摸清了江西方面的技术需求和技术难点。在该活动中,院士们对企业或行业的宏观发展战略,以及如何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企业解决了一些具体技术难题。此次院士行活动,为江西省企业与工程院开展长期技术合作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并将对推进江西省有色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院士行”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与院领导和学部常委会的有效组织、全体院士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有关院士为了使“院士行”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先期考察企业,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活动中,院士们对企业或行业的宏观发展战略,以及如何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与企业签订了一些合作协议,为企业解决了一些具体技术难题。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本年度院士行活动的要求和院里的有关安排,学部今年还将继续开展“院士行”活动,在这里也希望学部院士更多地参与和支持这项工作。
(四)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扩大学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又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两年来,学部继续贯彻院士个人和学部组织两种学术活动并重的方针,开展了18次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得到了全体院士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
1、“学部第五届学术年会”
2005年12月8-14日,学部在海南博鳌举办了主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化工、冶金与材料的发展战略”的第五届学术年会。共有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的老、中、青专家约46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两院院士人数达到了102名,我学部院士73名。会议期间举办了大会特邀报告会、分组报告会、“海南自然资源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地方论坛”、“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冶金与材料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42位两院院士及40位有关专家做了95篇精彩的学术报告,对我国化工、冶金与材料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代表了国内化工、冶金与材料领域最高的研究水平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两年一次的学部学术年会是学部的重大学术活动,对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科之间相互促进与发展,激励优秀人才成长等方面都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学部全体院士、院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在此,希望学部全体院士一如继往地对学部的学术年会给予支持和帮助。
2、“中国太阳能利用的发展机遇与战略对策”学术讨论会
2006年3月28-30日,香山科学会议第273次学术讨论会“中国太阳能利用的发展机遇与战略对策”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会议由陈立泉、梁骏吾、周廉、闻立时4位院士担任执行主席。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其中有8位两院院士,师昌绪和李恒德两位资深院士也参加了讨论会。会议围绕“太阳能光伏发电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太阳能光热发电及新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利用的材料问题”、“促进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政策问题”等四个中心议题,从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和前景、技术瓶颈、政策措施和建议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另外,学部还组织或与其它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了“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聚氨酯产业技术发展研讨会”、“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工程科技论坛”、“中俄工程科技研讨会新材料分会”、“全国第四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深圳学术交流考察活动”、“2005年新材料发展趋势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具体请见附表。
两年来,除以上所列举的学术活动外,各位院士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也组织和参加了很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部的凝聚力,发挥了学部院士的群体作用,而且对推动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发掘经济增长点,激励优秀人才成长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今年,学部计划开展或与其它相关单位联合开展的学术活动主要有:“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基础研究香山科学会议”、“硅材料研究与硅产业发展工程科技论坛”、“新材料技术及其应用国际研讨会”、“海峡两岸能源材料研讨会”、“国际材料周”、“绿色化学科学与工程及过程系统工程国际论坛”等,目前这些活动都在按计划筹备之中。
在此应该强调的是,学部常委会的周密部署和全体院士的高度重视、充分准备是学部学术活动成功举办的前提。两年来,学部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和落实学术活动中的各项工作,尤其在增选年,增选任务比较繁重的情况下,常委会紧紧依靠全体院士,充分发扬民主,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学术活动。此外,许多高龄院士不辞辛劳,坚持参加各项活动,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五)地方合作
1、与包头稀土高新区的合作
一年多来,学部与包头稀土高新区的合作稳步推进,与包头联合开展的委托咨询项目《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正在按计划有序进行。期间召开了“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工程科技论坛”、《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中期研究成果交流会,目前项目各专题研究报告已基本完成,并于2005年年底起草编写了总报告初稿。
2、与山东省淄博市的合作
2005年9月6-9日,由工程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学部与山东省科技厅、淄博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05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在淄博举行。邬贺铨副院长、周廉院士等21位院士和73位专家参加了活动,是学部与各地合作以来阵容最强大的一次。活动期间,院士专家们参加了“新材料技术论坛”、“院士专家与企业技术对接”、“淄博市‘十一五’规划座谈会”等活动。通过这次活动,院士、专家同企业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47项,其中合同5项、协议25项、意向17项,为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难题129个。
3、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合作
应佛山市顺德区科技局的委托和要求,2005年12月16-17日,学部组织了由周廉院士带队的5位院士和16位专家参加的“顺德科技创新院士专家行”活动。本次活动针对顺德化工涂料、新材料(环保材料、有色金属材料)等产业领域,举办了“新材料产业发展学术报告会”,并组织院士、专家考察相关企业和进行技术交流等。通过该活动,指导顺德区家电企业如何应对欧盟绿色贸易壁垒,并推动顺德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今后,在地方合作方面,学部将继续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做好与包头、淄博等地的长期合作。
(六)中国工程院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业委员会”)工作
2006年3月20日,专业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主任汪燮卿院士主持,首届委员、特邀专家和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人员共22人出席了会议。会上,汪燮卿院士介绍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的成立背景、《中国工程院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章程(试行)》和专业委员会的筹备情况,以及第一届委员名单的产生过程和委员情况,并向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会上,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4家在京研究院就其研究生培养情况分别做了详细的介绍。与会代表也对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并提出了意见或建议。会议还对专业委员会本年度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七)学部常委会换届工作
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常委会换届选举的有关原则及办法》的规定,学部常委会将在这次院士大会上进行换届选举。2006年2月28日,学部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确定了新一届常委会换届选举原则,并提请学部全体院士推荐常委人选。截止到2006年4月25日,共有57位院士返回了意见。5月11日,学部常委会根据已确定的换届选举原则和院士们的反馈意见,结合学部的具体情况,经过充分讨论、认真酝酿,推选出了13位学部新一届常委正式候选人。在这次院士大会上,将提交学部全体院士讨论、选举,并由新一届常委会推选产生学部正副主任。
(八)完成了“第六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的评审工作
“光华工程科技奖”的奖励对象为在工程科学技术及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和重要贡献的中国工程师、科学家。奖项分为“成就奖”、“工程奖”和“青年奖”,“成就奖”从“工程奖”获奖者中产生,不单独提名,由理事会评审。根据评审办法规定,对候选人的评审工作委托学部常委会主持。2006年2月28日,针对与化工、冶金、材料专业有关的9位“工程奖”候选人和4位“青年奖”候选人,学部召开常委会,经认真审阅材料、充分讨论和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2位“工程奖”正式候选人和1位“青年奖”正式候选人,并将会议评审结果报请光华工程科技奖理事会审议。
以上是学部两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此外,学部在外籍院士提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学部级学术报告征集及探望和问候有关院士等方面还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学部工作的初步体会和今后学部工作的建议
今后,学部将在新一届常委会的组织下开展工作。回顾和总结几年来的学部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建议:
1、全体院士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常委会的正确领导是开展工作的前提
全体院士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是做好学部工作的必要条件。学部各位院士,尤其是年高体弱和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院士,尽管身体不便和工作繁忙,但都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对学部的各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学部的咨询工作和学术活动之所以进展顺利,也与全体院士密切配合和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这些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发扬。同时,发挥常委会核心作用是学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两年来,学部常委会共召开了13次会议,对学部的每一项工作都事先进行了深入研究、周密计划和精心组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后,学部应更好地发挥常委会的核心作用。
2、重视专业组的活动,注重发挥院士群体作用
由于学部的三个专业组在行业、领域和专业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除在工作上相互借鉴与支持外,加强各专业组的活动,是充分发挥院士群体优势,做好咨询与学术活动等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3、咨询工作和学术活动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咨询工作一直是院和学部的工作重点。对于学部今后的咨询工作,建议主要针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政策性作用的课题进行立项,对已立项的咨询项目要加强过程管理,进行跟踪和落实,确保按计划完成,并结合项目内容适时开展一些形式不同、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各咨询项目的结题报告也要形成正式出版物,印发学部全体院士并上报相关部门,以加强影响,达到更好的推广和普及作用。
关于今后的学术活动,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继续加强与有关省市、行业和学会的联系,从广度和深度方面进一步拓展;继续办好明年学部的第六届学术年会。
4、深入加强学部内院士之间的交流
今后学部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强院士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组织院士参加有关学部的集体活动外,在平时,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院士之间的横向及纵向交流。同时,也希望全体院士给予配合,创造机会,共同推动。
5、充分发挥学部办公室的职能和作用
学部办公室是学部开展各项工作和与院士联系的纽带。学部除重大问题由常委会研究决策外,大量工作要依靠学部办公室来实施和完成,因此要充分发挥学部办公室的职能和作用,以有效地推动学部的各项工作。
随着国家工程建设的发展和工程院工作的不断深入,学部的任务将更加繁重,需要全体院士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学部又有6位新当选的院士加入,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相信在学部新一届常委会的组织领导下,有学部全体院士努力和支持,学部的各项工作会做得更好!
最后,感谢各位院士几年来对学部工作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请各位院士审议。
 
 
附表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学术活动统计表
(2004年7月-2006年6月)
序号
时 间
名称及主题
负责人
地 点
1 2004年9月17-19日 河北丰宁防沙治沙研讨会 汪燮卿 丰宁
2 2004年10月15-19日 第十二届国际混凝土碱集料反应会议 唐明述 南京
3 2004年10月18-20日 第四届国际湿法冶金会议 周廉 西安
4 2004年11月23日 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 周廉 北京
5 2004年12月18日 天津电子材料发展规划论证会   天津
6 2005年3月24日 聚氨酯产业技术发展研讨会 汪燮卿 北京
7 2005年4月18-20日 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工程科技论坛 周廉、汪燮卿 包头
8 2005年5月12日 中俄工程科技研讨会新材料分会 汪燮卿 北京
9 2005年7月20-25日 中国(青岛)材料科技周 陈蕴博、胡壮麒、陈国良 青岛
10 2005年8月15-17日 第二届中日韩材料战略研讨会 周廉 太原
11 2005年8月18-19日 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咨询研讨会
袁晴棠 秦皇岛
12 2005年9月5-10日 第三届中国大连精细化工国际学术交流会 杨锦宗 大连
13 2005年9月16-20日 全国第四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
周廉 烟台
14 2005年11月9-12日 东亚资源再生技术国际会议 邱定蕃 北京
15 2005年11月15-18日 2005年中国(宁波)新材料及产业化国际论坛 周廉 宁波
16 2005年11月16-19日 深圳学术交流考察活动 汪燮卿 深圳
17 2005年12月8-14日 学部第五届学术年会 周廉 博鳌
18 2005年12月21-23日 2005年新材料发展趋势研讨会 周廉 顺德
19 2006年3月28-30日 “中国太阳能利用的发展机遇与战略对策”学术讨论会 陈立泉、梁骏吾、周廉、闻立时 北京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