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举办“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院士沙龙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10-10

[ 字号  ]

    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指出:“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作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医疗技术相互交叉并逐步融合的产物,作为数字医疗体系的核心,备受各方关注。

    2009年8月20日,由上海院士中心执行主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胜利院士主持的第41期院士沙龙“电子健康档案的网络构建”在科学会堂召开。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张建国研究员、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于广军主任分别作了《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字卫生建设与医改》、《区域电子健康纪录系统几种构建方案及面临挑战》、《上海市医联工程介绍》主题报告。活动邀请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院士、专家、企业代表及有关职能部门领导40余位,共同探讨如何建设、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化的数字医疗方式中,从而提升卫生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沙龙上,专家们认为构建电子健康档案可为医疗机构的数据共享提供支持,提高医疗诊治水平和效率,减少重复检查,节省医疗成本,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同时,专家们也认识到我国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建议构建电子健康档案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电子健康档案包含了居民生命周期内所有的健康记录和医疗记录。专家们认为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要以“人”为中心,发挥社区作用,为居民构建完整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才能更好的实现社区和医院的资源共享。
    二是信息的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具有数据庞大、适时产生、内容复杂、信息类型多样等特点。虽然从2003年起,我国已开始医学信息标准的制定,但没有针对电子健康档案的具体标准。李兰娟院士认为当务之急是在兼容已有国际标准前提下,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和代码,从而将每一个信息都链接起来。
  三是加强医工合作。医生一方面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者,另一方面是适时更新信息、激活档案的关键人物。王威琪院士建议医务人员须加强与信息领域专家的合作,共同构建医生能有效使用的电子健康档案。
  总之,鉴于国际上尚无成熟的医疗IT架构理论和技术可以解决多重区域协同医疗问题,专家们建议我国数字医疗体系的构建应“摸着石头过河”,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田瑞雪)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