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第59场工程科技论坛在上海举行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4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办,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和学术活动中心承办的“重大工程全寿命机制探讨——工程风险与保险”中国工程院第59场工程科技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由陈肇元院士主持,杨秀敏院士和翁史烈院士分别代表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和建筑工程学部和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和学术活动中心向大会致辞。来自全国工程规划、工程建设及相关行业的15位院士,上海市建委、科委等有关部门领导和相关专家共计8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本次论坛共有2位院士和3位专家做了5场专题学术报告。范立础院士首先做了题为“重大工程全寿命机制——兼论工程风险与保险”的报告。介绍了国际上在重大工程全寿命机制及工程风险与保险领域的相关情况,阐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现状。陈肇元院士做了题为“土建工程的使用寿命与耐久性设计标准”的报告。分析了土建工程的使用寿命对结构设计及安全设置水准的要求,指出首先要制订建筑物(全寿命)质量安全管理条例(法规),提高建筑物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和耐久性要求,规范从投资决策到使用拆除全寿命期限内的各项活动,建立管理制度包括强制保险。陈艾荣、卓卫东和张庆洪3位专家分别作了“桥梁工程风险评估现状与思考”、“大型桥梁全寿命设计新理念及关键技术问题”和“建筑工程全寿命管理中的保险问题”的报告。
    会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工程项目从论证、规划进入了建设实施阶段。然而过快的建设速度所埋下的隐患也逐渐体现出来。最为典型的是重大工程安全事故频发,建筑、桥梁、公路、港口等领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系统性暴露。土木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这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将再次引起工程界的重视。大型建筑工程在其生命过程的每时每刻中都面临着风险,虽然可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风险,但却无法消除风险。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大型建筑工程在破坏后的维修加固和灾后的救灾、重建工程中优先得到修复和重建资金。这个问题对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大型建筑工程必须求助于保险这一经济组织来转嫁其风险。因此,对大型建筑工程实行全面的风险评价与保险势在必行。建立责、权、利明确,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运行模式是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基本经验。具体到工程领域中的安全性耐久性问题,就是通过风险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业主、承包商、保险公司等多方参与的连动体制,形成多方关注,责任分摊的良性循环。但在国内,工程风险评估和保险的操作方法、运行体制等很多问题尚不明晰。这一问题应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并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在工程应用方面,地下工程、隧道工程已走到了前面,很多实际工程都已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利用工程风险评估和保险提供工程安全和耐久的工作。
    通过论坛,与会代表对工程风险与保险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会议总结了既有工程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讨论了工程风险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引入商业保险运作机制。本次论坛的召开将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我国重大工程风险和保险机制和体制的研究,促进相关领域机制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并将为重大工程全寿命机制——工程风险和保险方面的研究和政策的制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