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能源科学与技术高端论坛”在太原举行

来源:咨询服务中心   发表时间:2015-11-03

[ 字号  ]

 

    由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指导和支持,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办的“2015能源科学与技术高端论坛”于2015年10月17-18日在山西太原举行。论坛开幕式由实验室主任谢克昌院士主持并简要介绍了实验室成立30年来的发展历程。山西省科技厅、教育厅、太原理工大学的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在17日中午会见了出席论坛的全体院士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了煤科学与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向院士们对实验室、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省发展的一贯支持表示了诚挚感谢,并希望院士们继续为山西省“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献计献策,做出贡献。陈清泉、彭苏萍、岑可法、赵文智、谢和平、倪维斗、谭天伟、金涌、欧阳平凯、陈勇、李晓红、袁亮、袁渭康等1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爱尔兰皇家科学院胡培君院士等相关领域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出席论坛,实验室全体人员及300余名师生参加论坛。

 

    简短的开幕式后即开始了论坛讲演和互动。陈清泉院士从人类文明史与解放思想、科学与工程、全球重大挑战、博雅教育、成功之道、全球能源情景、新能源汽车等方面论述了“文艺复兴与创新驱动”;彭苏萍院士从产业发展背景、产业范畴与定位、“十二五”评价与“十三五”预判、“十三五”产业发展目标、“十三五”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与重大工程、政策措施建议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十三五’能源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培育规划战略研究”;岑可法院士以竺可桢院士的名言“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开篇,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年轻人创新研究案例,详细阐述了“年轻人的创新成才之路”;赵文智院士从什么叫研究、做好研究的起点谈起,并从研究者的素质要求、如何做研究、如何组织研究等方面详细说明了“研究的思路、技巧与方法”;谢和平院士从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面临的形式与挑战、CO2矿化发电研究、燃煤电厂通道气脱硫脱碳矿化发电研究、CO2矿化发电潜在的前景分析、CMC(二氧化碳矿化电池)全流程经济评估初步分析、进一步研究设想等六个方面介绍了“二氧化碳矿化发电研究新进展”;倪维斗院士从我国面临的能源环境挑战、节能和总量、建设可持续能源系统——能源协同、建立可持续能源系统——IDDDN(整合化、精细化、多样化、分布化、网络化)、智能微网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可持续能源系统”;谭天伟院士从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潜力、生物液体燃料发展现状与生产关键技术、发展目标与路线图、建议与展望等四方面介绍了“低值生物质生产生物液体燃料发展现状与关键生产技术”;胡培君院士从Brief history of theoretical heterogeneous catalysis、activity、design of catalysts等三方面介绍了“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using DFT calculcations”;金涌院士以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为切入语,从造福人类的化学与化学工程、化学工程的学科与技术之美、近年中国化学工程的创新发展、化学工程面临的挑战等四方面介绍了“美丽化工:创新驱动的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欧阳平凯院士从生物质能中的若干科学问题、低劣生物质的利用——甲烷、材料的生物制造、甲醇的生物转化等方面介绍了“生物化工进展与甲醇生物转化”;陈勇院士从背景介绍、生产方式的演变和新方式的提出、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需要完善和提升、代表性行业案例分析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副产物控制清洁生产机制研究”;李晓红院士从页岩气开发现状、SC-CO2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结语与展望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超临界CO2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袁亮院士从我国煤炭安全开采现状、煤与瓦斯共采理论创新、煤与瓦斯共采工程实践、煤与瓦斯共采推广应用、煤与瓦斯共采研究新进展等五方面介绍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关键技术”;谢克昌院士从中国能源革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基本认识与判断、推动能源革命的战略思路和举措、推进煤炭安全产业链的清洁高效利用、对化工与煤化工的若干思考等五方面介绍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及思考”。

 

    各位院士与师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互动。谢克昌院士在最后的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各位院士专家围绕“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这一主题,既有解放思想、创新驱动的科研方法论介绍,也有涉及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环境保护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领域的科研实践技术分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成效。最后,他对各位院士专家的到来及其精彩的学术报告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严晓辉 文;太原理工大学 摄影)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