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在重庆召开

来源:二局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发表时间:2014-05-21

[ 字号  ]

    2014年5月17-18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重庆大学、长安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在重庆大学召开。杜彦良、龚晓南、何镜堂、刘加平、缪昌文、聂建国、沈世钊、王梦恕、肖绪文、张锦秋、杨永斌、郑颖人、周绪红等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余位土木建筑领域的著名专家和1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出席了本次论坛。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院士主持了开幕式,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欧可平致开幕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进一步深入,这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加快我国土木建筑工程技术的创新,推动我国土木建筑工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土木建筑科技人员的重大历史责任。论坛邀请4位院士及27位专家围绕土木工程、新型土木建筑材料以及建筑与城市三大主题,从结构与桥梁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绿色混凝土材料、高性能钢材、新型复合材料、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建筑节能与环保设计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做了报告。

 

 

    何镜堂院士在“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主题报告中阐述了指导建筑设计的“两观三性”,即树立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他指出要加强文化自信、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神特质,从现代文化大背景去升华时代精神。他介绍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等典型建筑案例。

 

    王梦恕院士在会上赞扬了重庆大学为“人类进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而办学理念,强调学校的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培养服务百姓的精神。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国货运、客运铁路的发展远未满足我国发展和宏观战略的需求,我国铁路工程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命脉和龙头产业应当继续加强,同时简要介绍了规划研究中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的意义和研究进展。

 

    杨永斌院士和缪昌文院士分别作了“通过移动测试车辆建造桥梁形变模型”和“混凝土微结构的调控”的学术报告。

 

    论坛期间,沈士钊、郑颖人、张锦秋、王梦恕、龚晓南、杨永斌等院士以及多位专家分别接受了重大学生们的采访。沈士钊院士希望青年学生将建设祖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以“顺物自然”平和的心态致力于学术研究;张锦秋院士告诉学生们,爱国应当是建筑师的使命,成为建筑师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美好家园,建筑可以出现不同风格,但最终都要回归于能为老百姓服务;郑颖人院士强调青年学子要有理想和学术热情、要有创新精神,对待学术要积极投入、敢于创新;杨永斌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个时代发达的科技,让地处大陆内部也能够获得与台湾及东南沿海地区学生一样的资源,拥有同样的平台,所以重庆与其他地域学生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实质上差距,有的或许只是思想上的分歧,为解决这个缺陷,需要的是一种动力,以及一种力求上进的心态。他还建议同学们学好利用好英语这个工具,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科研都有重要的意义。

 

 

    此次会议是一场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宴;为进一步建立高层次专家交流机制,凝聚广大土木建筑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探寻我国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理念,提供了良好平台,促进产、学、研各方面的交流。会议期间众多院士、专家与重庆大学的青年学子们面对面交流了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心得体会,成长的感悟,为青年学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供稿: 王中子 唐海英)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