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科学家论坛: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创新脚步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2006年09月30日 08:13:00  来源:科技日报
   ——科学家论坛纵论突破自主创新屏障   

    9月29日,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进入第二天,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为听众们带来了8场精彩纷呈的报告。演讲者的题目大都围绕自主创新、创新体系建设等问题。对于如今存在的自主创新屏障问题,专家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面子文化下的汽车产业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郭孔辉看来,没有国人一致的支持,中国的汽车工业难以有真正腾飞的一天。

    曾任中国一汽总工程师的郭院士多年研究中国汽车市场。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市场与外国很不相同,深入探讨会看到中国文化的印记和渊源。捷达、富康等车型在引进的时候都是外国流行的两厢车,可在中国却不好卖。为了赢得市场,厂家与国外公司商量改成了三厢车。

    “中国人爱面子,特有的‘等级’、‘尊卑’观念根深蒂固。古代乘车等级森严,车的大小、马的数量都被看做是身份的标志,如今则演变成了对高级车和洋品牌的推崇。”郭孔辉说,甚至有人买了一汽的“威乐”车还要自己换上个丰田标牌,觉得提高了身价。我国政府采购的官员用车也几乎都是外国品牌。与我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百姓主动支持国产车,甚至有的韩国人访华专门提出要坐韩国车。

    不同的民众支持下,中韩两国的汽车产业发展也迥然不同。郭孔辉介绍,1958年我国就开始自主研发红旗、上海轿车,而韩国现代1973年才刚刚开始自主研发,比我们整整晚了15年,但如今韩国轿车出口超过100万辆,工厂办到欧洲以及美国,成为汽车工业的强国。

  旧有体系下的企业创新

    今天下午,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教授是最后一位出场的演讲者。针对听众来自企业界人士多的特点,他特意决定把演讲的主题定为“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

    现在有很多人质疑研究水平薄弱的中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可能性。马俊如分析说,我国的科研人员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造成大量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而对市场反应敏感的企业又很少有研究机构。据统计,我国两万多家大型企业中,没有研发机构的占75%%,一年有一次以上创新活动的占50%%。“这样的情况,如何成为主体,难免让人怀疑。诺基亚的手机、因特尔的芯片,主要发明的应用都出现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中,而很少像国内出现在研究所和大学里。但这是我们原有创新体系建设缺失造成的错误结果,必须改过来”。

    对企业创新的机制和方法,马俊如提出了四点建议:有条件的企业自己设立研究所,使研究与市场对接;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共享各方研究成果;委托大学和研究所开展企业需要的创新项目;购买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研究成果,开发并应用。

    畏难情绪下的引进消化

    “资金诚可贵,机制价更高,若是没志气,横竖都糟糕。”这是郭孔辉院士改的一首打油诗。他想说明的是志气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马俊如教授的认识与他如出一辙,提出创新者要具备“三气”:志气、勇气和灵气,志气首当其冲。

    在企业界,不敢创新畏惧创新的心态仍然普遍存在。很多人认为引进更保险,创新风险大。“有些企业,搞自主品牌主要靠购买外国公司的技术,买可以,但要立足于培育自己的开发创新能力,否则购买再多的外国技术也无济于事。”郭孔辉说。

    现在经常听到企业家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提起创新就恐惧。马俊如说不论从人才数量和质量来说,我们都有创新的基础和实力,只有不畏惧创新外国强手,才能取得自己的创新成果。

    今天论坛的主题报告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自动化学院院长李伯虎《现代建模仿真技术现状与发展》,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刘德培《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2006年中国经济状况、问题对策与展望》,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所长毛裕民《国外疾病易感基因检测现状和中国政府对策》等。(北京9月29日电 记者 刘莉 )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