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工程院要闻
何继善:为地球把脉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5-06-10

[ 字号  ]

(创新中国·科技领航者)院士何继善:为地球把脉

 

何继善在中南大学接受记者采访(5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何继善在中南大学接受采访说到往事时不禁眼眶湿润(5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新华网长沙6月7日电(记者谢樱)在国际科学界,他声名赫赫,从山区到荒漠、从海洋到河流,把脉地球,寻找矿产。

 

    在教育科普领域,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辛苦,只为给学生、孩子们“带去一丁点儿好的影响”。

 

    他就是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他让矿产更“富有”

 

    “学习是我最大的渴望。”何继善说。由于家境贫困,好学的何继善没能读完中学。在钨矿工作4年后,全靠着自学,他如愿考上了大学。

 

    如今已八旬的他,依旧保有着一份浓厚的“矿工情节”,每年都奔走在世界各地的野外,把人们认为枯竭的空矿,“变”成一座座资源储存丰富的“金矿”。

 

    何继善是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和广域电磁法的奠基人。他创立和发展的以双频激电法和伪随机信号电法为特色的勘探地球物理理论体系,能深入探测地表以下10多公里深的区域,突破了国外仅能探测地下几公里的限制,被国际上誉为应用地球物理界的重大事件。

 

    “我从事的地球物理探测,就好比给地球‘做CT’。”何继善说,几十年来,在山区、荒漠戈壁或是盐碱滩,何继善运用他特有的各种探测法和仪器获取相关信息数据,从而判断我们脚踩的大地底下,是否储藏石油、矿产之类的宝藏。

 

    1986年3月,刚晋升为教授的何继善携“双频激电法”在国际上首次亮相,即引起了世界地球物理界的轰动。被称为“变频法之父”的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对何继善说:“我们落后了,中国在这方面已超过了我们。”

 

    据统计,何继善根据自己创立的这些新方法发明的找矿仪器装备,找到了金、银、铜、铅等一大批矿产资源,累计价值超过2000亿元,运用“双频激电仪”寻找地下水的成功率在95%以上。同时,双频激电法也在国外开花结果,广泛应用于伊朗、巴西、澳大利亚、秘鲁等国的矿产勘查中。

 

    最让何继善兴奋的是,他正用广域电磁法对湖南丰富的页岩气资源进行探测。“天然气是一种较为清洁的能源,近年来已在全球能源领域掀起一场革命。经探测,湖南省页岩气的地质资源量为1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5万亿立方米,够湖南用几百年。”何继善说,他向湖南省提出了“气化湖南”的建议,已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

 

    储量丰富的页岩气的发现,对“缺煤、无油、少气”能源饥渴的湖南来说,犹如在荒漠中发现了绿洲。

 

何继善在中南大学接受记者采访(5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想到了就要做出来”

 

    水患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切肤之患”。1998年夏天,正在巴西访问的何继善,从电视里看到中国正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的肆虐深深震动了他的心。何继善在心底反复问自己,“一直钻研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探测,是否能为消除水患做点什么呢?”

 

    溃堤是汛期的最大灾害,而管涌是堤坝的“第一杀手”,90%以上的溃堤是由管涌渗漏造成的。国内外当时都没有查找管涌的科学方法和仪器,只能人工拉网式沿堤巡查或派潜水员水下摸探,不仅效率低、危险性大,而且探测结果又不精确,也无法查找深水处的管涌。

 

    号称“长沙头上一盆水”的株树桥水库,海拔162米,比长沙城高出了120多米,总容量2.7亿立方米,每秒渗漏量1.6立方米,居同类水库的世界第二。由于水深达50多米,库底覆盖了六七米厚的石渣等,准确渗漏点几年都没有找到。一旦发生险情,后果不堪设想。

 

    1998年底,何继善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了株树桥水库。“老师在这里一住数月,甚至春节也在这里度过。”他的学生、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物理信息学院副院长柳建新说。

 

    终于,何继善根据电流场和水流场的相似性,创立了全新的探测堤坝管涌渗漏隐患的“流场法”,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能在汛期恶劣环境下快速准确探测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的仪器设备——“普及型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经水下电视录像和工程实践证实,准确率达100%,为水库堵漏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1999年主汛期,汉寿蒋家嘴大堤出现涌水量高达每秒1.5立方米的特大管涌险情,大堤随时面临崩溃的危险。何继善派出助手紧急赶赴现场,迅速准确地探查到8个管涌。经过全力封堵,大坝转危为安。

 

    10多年来,何继善先后奔赴全国10多个省份,测定了110多处江堤管涌和20多处水库大坝渗漏点,准确率100%,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坝管涌渗漏检测仪”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重点产业化支持项目,目前已装备了中国主要省份的水利技术单位和防汛管理部门。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弗兰克·莫里森说,在地球物理学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仪器的,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何继善是其中一个。

 

    “正是因为何院士方法、仪器都懂,所以他总是能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想法制作出成果。”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温佩琳说。

 

    现在,高龄的何继善仍然想法多多、发明不断。无人直升机上的抗干扰磁力、磁激生骨仪的仪器、克服了地球电磁感应的大深度机电仪,甚至自己用电阻丝做的电热毯……

 

    “这些都是老师‘想到了就要做出来’的发明,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先立项,再向国家申请科研经费。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也是他自费弄出来的。”柳建新说。

 

何继善在中南大学接受记者采访(5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热衷科普的顶级科学家

 

    “做一件事,我就尽量要把它做到更好。”何继善这样总结自己的处世哲学。

 

    身为教育工作者,何继善数十年如一日恪守着他的职责。“几十年来,不管是当助教还是院士,所有的课,几乎都由他自己来备课、讲授。最辛苦的时候,每天从上午的第一节一直上到下午的最后一节。”柳建新说。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连任三届的省科协主席,何继善还热衷于给孩子们上科普课。“站在国际科技最前沿的院士,来讲授‘小儿科’的基础科学知识,是不是太‘大材小用’了?”面对这样的问题,何继善总是说,“孩子们就是一张白纸,祖国的未来掌握在他们手中。我现在做的,只要能为孩子们带来一点点好的影响,哪怕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今年“六一”前夕,老人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书写了100幅内容各不相同的励志名言书法作品,送到100名中小学生手中。此外,何继善还在电脑前一张一张图片、一段一段文字仔细编排,制作出了精美的科普讲座PPT,“我讲课的东西从不让别人帮忙,因为只有自己做的才能讲得得心应手”。

 

    “科普大家”何继善如今已经跑遍湖南14个市州,为中学生等做各种科普报告200多场,听众达20多万人次。不仅如此,他还把科普报告的课堂“搬”到了北京、甘肃、黑龙江,乃至国外。

 

    为了做科普报告,何继善花6万多元购买了多媒体设备,自己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有一次左脚严重骨折,他叫人把他背上飞机、抬去现场,只为完成一次科普报告。在脚伤住院的近两个月时间里,除参加科协活动外,他还先后做了6场科普报告。“何院士一条腿用石膏固定着不能弯,坐不下来,这几场报告,他都是用一条腿站着讲完的。”柳建新说。

 

    做报告时,看到学生们挤满教室,趴满窗口的情形,何继善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也深觉为祖国培养青年学子的责任重大。

 

    “只有把接班人培养好了,国家才有未来。”何继善说。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